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结果显示,全世界每两名肝癌患者中,就至少有一名是中国人。由于肝癌的早期症状少,不易被发现,因此许多患者在初诊时已是中晚期,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期。
日前,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年版)》更新工作在上海启动,推动将肝癌诊疗领域最新进展应用于临床实践,助力提高我国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疗水平。本报记者专访《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编写专家委员会委员、医院副院长、医院肝脏外科研究室主任曾勇教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编写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医院肝胆外科主任陈亚进教授,以及《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编写专家委员会委员、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周杰教授对《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年版)》的更新进行分析解读。
曾勇肝癌多学科诊疗要做好“四定”
近年来,肝癌诊疗技术取得飞速发展,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疗法相继得到临床验证,及时更新规范是临床需求,也是必然趋势。曾勇教授指出,以医院樊嘉院士为代表的众多肝癌诊疗专家对规范进行更新,体现出新规范具有权威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新规范吸收了大量的中国研究,符合我国疾病谱特点,是我国在国际肝癌诊疗领域争取中国话语权的表现。
“肝癌患者的治疗强调全程管理。”曾勇教授介绍,医院为此专门成立了患者全程管理中心,并且正在开展一项万人对照研究。希望通过大规模研究,筛选出肝癌高危人群,从而进行早筛、早诊、早治和患者的全程管理,实现关口前移、防治结合。
曾经,外科医生在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