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失代偿期是指各种慢性肝脏损害所导致的肝病晚期阶段,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严重损伤为特征,患者常因并发腹水、原发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及脓毒症等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导致肝硬化的主要病因是乙肝病毒感染(HBV),据国家疾控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乙肝感染者约万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万-万例。据有关统计推算,我国乙肝患者的诊断率为18.7%,治疗率仅为10.8%。
根据全球疾病负担报告,年全球因肝硬化死亡的患者为万例,占全球全因死亡的2.4%。我国年因肝硬化死亡患者约为16.1万例,据年统计我国肝硬化死亡率为4.77/10万人。
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的药物、抗肝纤维化药物及补充白蛋白、利尿、内镜硬化或套扎、血液净化(人工肝)、血管介入等对症治疗。这些治疗虽然可以有效延缓患者疾病的进展,但无法完全逆转所有患者的肝脏功能减退。
目前,肝移植仍然是治疗失代偿肝硬化最有效的手段。但由于供体肝脏来源缺乏,只有少数患者能得到移植治疗。我国年共完成肝移植手术例,远不能满足失代偿期肝硬化治疗的临床需求。
近日,临床肝胆病杂志发布了《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肝硬化失代偿的专家共识()》。由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干细胞工程学组组织有关专家对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进行论证,更新共识,以期对今后的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肝硬化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干细胞治疗肝硬化失代偿专家共识干细胞是一类具备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年,德国学者首次将干细胞用于肝病治疗,证实干细胞可以促进肝脏再生。随后,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脏疾病的临床探索研究。
年,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干细胞工程学组发布了我国第1个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专家共识。共识发布以来,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证据不断积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陆续颁布了有关干细胞临床研究的指导政策,以规范并促进干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及转化应用。
年,由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干细胞工程学组组织有关专家对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进行论证,更新共识,对今后的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肝硬化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干细胞疗法为肝病治疗提供新途径01分化再生为肝细胞干细胞在进入人体内能够通过归巢效应,迁徙到受损的肝组织周围,并分化再生为新的肝细胞,替代原有的损伤细胞,缓解肝脏损伤,促进肝功能的修复与再生。
02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干细胞具有旁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这些细胞生长因子能够在肝损伤的环境中相互影响,表现出抗炎症反应作用,从而促进肝细胞再生。
03免疫调节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的功能,它能够通过抑制免疫细胞来进行肝脏内部环境的微调节,可减轻炎症反应所带来的肝脏组织损伤。
截止到目前,已有多项治疗结果表明,干细胞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分化形成具备功能活性的肝细胞,能够参与肝功能的修复和重建,实现对肝脏疾病有效治疗。
多次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解放军第医院感染病科在年1月-年1月对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接受单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肝内移植治疗20例,接受多次细胞移植治疗20例,另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内科治疗。经肝内门静脉穿刺,注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约4×个,干细胞移植治疗1~3次,随访36个月。
在随访24个月和36个月时,接受多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患者肝功能指标进一步改善,在随访36月结束时,多次接受细胞移植患者肝脏最大平扫面积较对照组显著增大、脾脏长度和厚度较对照组显著缩小。
在肝内移植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直接到达受损的肝损伤部位,一方面可分化成新的肝脏功能细胞,或还能“催醒”自身肝脏细胞;另一方面通过分泌的各种细胞因子,修复和营养受损的肝细胞。
结论:多次接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有效改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安全性可行。
来源:张骏飞,宋海燕,陈曦,潘劲劲,刘力伟,陈从新,刘波.多次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21(05):-.
各项临床案例揭示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安全可行的,并能有效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和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肝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存率!
干细胞疗法将成为肝病治疗的新方向,可改善我国肝病防治现状,攻克肝硬化这一难题的未来可期。
宝宝出生时带给我们的生命礼物——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随着医学与科技的发展,也将更珍贵、更有价值,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储存起来,为全家人健康备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