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7日的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第一个节气。时光荏苒,右手还在书写着春天,左手已经悄悄触摸到立秋气息。
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入秋之后,人体消化功能下降,肠道抗病能力减弱,若有不慎,即可发生腹泻。因此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
饮食调理中医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民间有立秋这天“贴秋膘”“咬秋”等习俗。立秋贴秋膘主要还是因为农耕社会时代物质匮乏,找个机会,举行个仪式,吃一顿;现在社会物质极度丰富,顿顿吃肉、每天都像过节。所以贴补贴秋膘还要看看自己的各项指标:
(1)根据体重指数(BMI)决定贴秋膘与否,以及量。
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成人正常体重指数在18.5~23.9kg/m2之间,体重指数在24~27.9kg/m2之间为超重,体重指数≥28kg/m2为肥胖。
肥胖、超重者贴秋膘时要注意了,象征性和家里人吃一片肘子肉就好了。
(2)根据腰围决定
腰围是判断超重肥胖的另一种常用指标。成年男性正常腰围的警戒线为≥85(厘米),女性为≥80(厘米);男性超标线为≥90(厘米),女性为≥85(厘米)。
所以超过警戒线的亲们,要忍痛割爱了。
(3)最重要的还是要看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化验指标
有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病、肝硬化失代偿期、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朋友尽量别贴秋膘了。以免引起病情加重。
防干燥入秋后、空气湿度下降、日趋干燥,温度还会保持在较高状态。皮肤水分蒸发快,角膜、鼻腔等呼吸道、口唇干燥,令人不舒服。适当用些人工泪液式的眼药水、鼻腔补水喷雾剂、唇膏,可减缓干燥症状。
在饮食方面应该特别注意定时定量、润燥强体,应吃些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中医认为,肺与秋气的关系十分密切,重要的是做好秋季防燥饮食安排:
(1)每日保证摄入足量的水
没有禁忌症(心肺肾病、肝硬化腹水)每日不少于ml,以白开水、淡茶水为主,运动出汗过多,可以喝点淡盐水。
(2)每日可以少量多次喝些百合、莲子、绿豆汤、滋阴益气。
(3)在食材上选择山药、藕、水芹菜、菌菇类,少选或不选辛辣(辣椒、姜、洋葱)
(4)少吃油腻、油炸、腊肠、腊肉等肥厚生热食品。
(5)为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没有禁忌症者每天喝鲜奶克,吃一个水煮鸡蛋。
情绪调适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春风得意马蹄疾,春风拂槛露华浓。春天是一切美好的开始,每个人在春天里都有摩拳擦掌大干一场的激情。
夏天的炎热、潮湿消磨了人的意志,人们昏昏沉沉,睡意朦胧。秋天干爽宜人,“秋老虎”肆虐,还会使人产生倦怠、乏力之感,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草木日益转黄,干枯,树叶飘落,人的情绪也随之低沉,抑郁。多愁善感者,情绪易波动者,及时做好调理,繁忙时,停下几分钟看个笑话,惹人喜爱的萌宠调节情绪。休息时,可以跑步、做瑜伽、爬山减压。
其他事项做好科学健身安排,每天适当安排运动,量力而行,避免运动损伤。
早晚及时添加衣服,防止着凉。睡眠休息时最好盖条薄毯,以免昼夜温差大引起腹部着凉而腹泻。
预防季节性疾病、做好慢病的调理。
(医学科普具有普适性,如有个性化需求,建议您就诊咨询。)
有趣的科普在等你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