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慢性化率为50%~85%
感染丙肝病毒后,病毒血症持续6个月仍未清除者为慢性感染,丙肝慢性化率为50%~85%。大多数丙肝患者在感染的急性期没有明显症状,可能仅出现疲倦、恶心、腹胀等轻微症状。因为丙肝病毒会伪装自己,使其不易被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并杀灭,躲藏在人体内不断地损害肝脏,这使得50%-85%的丙肝病毒感染者进展为慢性丙肝。部分丙肝患者会发生肝硬化、肝癌
感染丙肝病毒25-30年后,有5%-25%的人会发生肝硬化。40岁以下人群及女性感染丙肝病毒后自发清除病毒率较高,感染丙肝病毒时年龄在40岁以上、男性及合并感染HIV并导致免疫功能低下者可促进疾病的进展。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嗜酒(50g/d以上)、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脏高铁载量、合并血吸虫感染、肝毒性药物和环境污染所致的有毒物质等也可促进疾病进展。丙肝病毒相关的肝癌发生率在感染30年后为1%~3%。主要见于肝硬化和进展性肝纤维化患者,一旦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的年发生率为1%~7%。上述促进丙肝进展的因素以及糖尿病等均可促进肝癌的发生。输血后丙肝患者的肝癌发生率相对较高。肝硬化和肝癌是慢性丙肝患者的主要死因,其中失代偿期肝硬化为最主要死因。有报道,一旦发生肝硬化,10年存活率约为80%,如出现失代偿,10年的存活率仅为25%。丙肝的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⑴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对献血人员筛查抗-HCV,可有效控制该传播途径,但由于抗-HCV存在窗口期、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HCV,因此,无法完全筛查出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丙肝病毒。⑵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丙肝病毒传播占60%~90%。另外,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或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以及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孔器具等也会传播丙肝病毒。性传播:与丙肝病毒感染者性交及有乱性行为者感染丙肝病毒的危险性较高。母婴传播:感染丙肝病毒的孕妇在分娩时可能将丙肝病毒传播给新生儿。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丙肝病毒。大多数丙肝可治愈
丙肝虽然危害严重,但世卫组织指出,抗病毒药物可使95%以上的丙肝感染者得到治愈,从而降低肝癌和肝硬化的死亡危险。世卫组织建议丙肝患者采用泛基因型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疗法(DAAs)。该疗法可使大多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得到治愈,治疗时间短(通常为12至24周),具体取决于是否存在肝硬化。公众如何预防丙肝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丙肝。公众可从以下几点进行防范:(1)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2)在性生活时使用安全套;(3)静脉吸毒者要进行心理咨询和教育,劝其戒毒,不共用针具;(4)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5)确保理发用具、穿刺和纹身等用具均严格消毒;(6)如果携带丙肝病毒,不要献血。文中内容仅用作科普,其观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依据或诊疗方案,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就医。内容参考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文中配图来自网络。推荐阅读:
世界骨质疏松日:强健骨骼,远离骨折世界肝炎日关于病毒性肝炎你知道多少大医生帮你梳理肝炎“硬核”知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