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疗西医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原则与预防
★★★★
1.治疗原则当血小板<20×/L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外伤,出血倾向明显者应给予血小板成分输注,同时由于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不同,应针对原发病给予相应的治疗。下面重点介绍ITP。
(1)首次诊断ITP的治疗
1)首选糖皮质激素:首选口服醋酸泼尼松,每天用量开始为1~1.5mg/kg,一次顿服。待血小板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后逐渐缓慢减量。小剂量(5~10mg/d)维持治疗3~6个月。少数患者可根据情况选用氢化可的松或甲泼尼龙。
2)脾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之一,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3~6个月无效或对激素依赖者。
3)免疫抑制剂治疗:不做首选治疗,对糖皮质激素或脾切除治疗效果不佳、不能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或脾切除及初治后数月或数年复发者加用,常用药物和用法:长春新碱1~2mg/次,每周一次静脉滴注,连续用4~6周;环磷酰胺50~mg,口服,一日1次,或硫唑嘌呤~mg,口服,一日1次,需用4~6周以上,毒副作用较大。
(2)急症处理:血小板<20×/L及伴有严重、广泛出血者的治疗。①血小板成分输注;②大剂量免疫球蛋白0.4g/(kg·d),静脉滴注,连续用5天;③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0~20mg/d或甲泼尼龙1g/d,连续用3~5天;④血浆置换。
2.预防避免应用减少血小板数量和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防治各种感染,以免加重病情。
缺铁性贫血的概述、临床表现、诊断
★★★★
一、概述(常见病因)
缺铁性贫血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铁缺乏,首先体内贮存铁缺乏,继而发生红细胞内缺铁,最后血红素合成量减少而形成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常见病因:①摄入不足而需要量增加: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和儿童及妊娠和哺乳期的妇女需要量增加,未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②丢失过多:月经过多、反复鼻出血、慢性消化道出血(包括溃疡、肿瘤、痔、钩虫感染等)、血红蛋白尿等;③吸收不良:胃及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慢性胃肠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
二、临床表现
1.贫血的表现与贫血的严重程度、发生速率、主要脏器原有功能状况及机体的代偿能力密切相关。主要表现:①一般表现,疲乏、无力、精神萎靡是最多见的症状,皮肤、黏膜苍白是主要体征;②各系统的表现,如心血管系统的活动后心悸、气短,神经系统的头痛、头晕、耳鸣、易倦以及注意力不集中,消化系统的食欲减退、恶心等。
2.引起缺铁的原发病表现。
3.含铁酶和铁依赖酶活性降低引起的组织缺铁表现①黏膜损害,如口腔炎、舌炎、吞咽困难等;②外胚叶组织营养缺乏表现,如皮肤干燥、毛发无泽、反甲(匙状指)等;③精神神经系统表现,如行为异常、烦躁、易怒、异食癖等。
三、诊断
1.诊断要点①有缺铁的病因和贫血的临床表现;②实验室检查贫血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血清铁降低(<μg/L或<8.95μmol/L)、铁蛋白降低(<12μg/L)和总铁结合力升高(>μg/L或>64.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15%),骨髓有核红细胞体积小,细胞外铁减低和消失,细胞内铁减低。口服铁剂治疗有效也是一种辅助诊断方法。
2.病因诊断确诊后必须查清引起缺铁的原因及原发病。临床应除外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慢性病性贫血。
四、鉴别诊断
临床应与其他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铁粒幼细胞贫血、地中海贫血、慢性病性贫血鉴别。
(1)铁粒幼细胞贫血:是红细胞利用铁障碍的贫血,血清铁和铁蛋白均明显增高。
(2)地中海贫血:是属于珠蛋白肽链异常所致的一种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有家族史,血清铁和铁蛋白常正常或增高,血红蛋白电泳异常。
(3)慢性病性贫血:有慢性疾病(慢性感染、炎症、肿瘤)病史,虽然血清铁降低,但铁蛋白增高,不难鉴别。
尿路感染的概述、临床表现、诊断
★★★★
尿路感染的概述、临床表现、诊断
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
1.急性膀胱炎:以尿路刺激症状为主,患者有尿频、尿急、排尿时烧灼样痛、排尿困难。一般无全身感染症状。
2.急性肾盂肾炎:通常起病急,常有发热、寒战,体温多在38℃以上,伴一侧或两侧腰部钝痛或酸痛,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也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症状。
3.慢性肾盂肾炎:一半以上患者可有急性肾盂肾炎病史,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低热、间歇性尿频、排尿不适及肾小管功能受损表现,如夜尿增多、低比重尿等。病情持续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阴道炎的概述、诊断
★★★★★
阴道炎的概述、诊断
1.滴虫性阴道炎
由阴道毛滴虫引起。月经前后阴道pH发生变化,月经后接近中性,滴虫常得以繁殖,故月经后易发病。
诊断要点:分泌物典型特点为稀薄脓性、泡沫状、有臭味。
2.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酸性环境适宜白假丝酵母菌生长,感染时阴道pH通常小于4.5。当阴道内糖原增加、酸度增高、局部细胞免疫力下降,适合念珠菌的繁殖引起炎症,故多见于孕妇、糖尿病患者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者。
诊断要点:白带特征是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样。阴道黏膜充血、水肿,有白色膜状物黏附时,擦去白膜后露出红肿黏膜面。
3.细菌性阴道病
正常阴道内乳酸杆菌减少而其他细菌大量繁殖,以厌氧菌居多。
诊断要点:检出线索细胞;氨臭味试验阳性;阴道pH>4.5(pH多为5.0~5.5);均质、稀薄的阴道分泌物。
4.萎缩性阴道炎
常见于绝经后的老年妇女,也可见于产后闭经、药物假绝经治疗的妇女以及卵巢早衰患者、卵巢切除者。因此时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萎缩,上皮细胞内糖原减少,阴道pH升高,阴道黏膜抵抗力降低,致病菌容易侵入生长繁殖而引起阴道炎。
诊断要点: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灼热感。阴道分泌物呈黄水样,严重时呈脓性,可带有淡血性。黏膜萎缩,有充血,红肿面常有散在点状出血。
原发性高血压的概述、临床表现、诊断
★★★
1.原发性高血压的概述: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压力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2.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一般缺乏特殊的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等,也可出现视力模糊、眼底出血等较重症状。
高血压时主要是出现并发症的表现。可有:脑卒中;左心室肥厚的可靠体征为抬举性心尖区搏动;高血压眼底血管病变;主动脉夹层;高血压急症及高血压亚急症。高血压急症是指高血压患者,在某些诱因作用下,短时间内血压突然和显著升高,超过/mmHg;同时伴严重靶器官损害。
3.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成年人收缩压≥mmHg或舒张压≥90mmHg即为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血压虽低于/90mmHg,也应诊断为高血压。
4.并发症
(1)慢性并发症:主要为心脏、脑、肾脏、血管等靶器官损害。①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脑缺血、腔隙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②心脏:包括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和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隐匿型冠心病);③肾脏:蛋白尿、慢性肾功能不全;④血管病变:主动脉夹层。
(2)急性并发症:主要为高血压急症及高血压亚急症。高血压急症是指高血压病人,在某些诱因作用下,短时间内血压突然和显著升高,超过/mmHg;同时伴严重靶器官损害,包括:高血压脑病、颅内出血、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子痫。高血压亚急症是指血压显著升高超过/mmHg,但不伴严重靶器官损害。
全科医疗中医
望舌苔
★★★★★
1.望苔色
白苔:可为正常舌苔,病中多主表证、寒证、湿证,亦可见于热证。
黄苔:主热证、里证。
灰黑苔: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
2.望苔质
薄、厚苔: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深浅。
(1)舌苔由薄转厚:提示邪气渐盛,主病进。
(2)舌苔由厚转薄:提示正气胜邪,主病退。
润、燥苔: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
(1)滑苔:主痰饮、水湿。
(2)燥苔:提示体内津液已伤。
腻、腐苔:皆主痰浊、食积;脓腐苔主内痈。
苔质致密,颗粒细小,融合成片,如涂有油腻之状,中间厚边周薄,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脱,称为腻苔。
苔质疏松,颗粒粗大,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边中皆厚,揩之易去,称为腐苔。
若舌上黏厚一层,有如疮脓,则称脓腐苔。
剥(落)苔:一般主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或气血两虚,亦是全身虚弱的一种征象。
(1)前剥苔:舌前半部分舌苔剥脱。
(2)中剥苔:舌中部分舌苔剥脱。
(3)根剥苔:舌根部分舌苔剥脱。
(4)花剥苔:舌苔多处剥脱,舌面仅斑驳残存少量舌苔。
(5)地图舌:舌苔不规则地脱落,边缘凸起,界限清楚,形似地图,部位时有转移。
(6)镜面舌:舌苔全部脱落,舌面光洁如镜。
(7)类剥苔:舌苔剥脱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质颗粒,或有舌乳头可见者。
真、假苔:对辨别疾病的轻重、预后有重要意义。
舌苔紧贴于舌面,刮之难去,刮后仍留有苔迹,不露舌质,舌苔像从舌体上长出者,称为有根苔,此属真苔。
若舌苔不紧贴舌面,不像舌所自生而似涂于舌面,苔易刮脱,刮后无垢而舌质光洁者,称为无根苔,即是假苔。
切诊
★★★★★1.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一般见于表证。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亦可见于正常人。3.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多见于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4.数脉: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5.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6.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者。7.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多见于气血两虚、湿邪为病。8.虚脉: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亦是无力脉象的总称。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9.实脉:三部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应指愊愊。亦为有力脉象的总称。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此内容常考,常见于A1题,需要重点掌握。也属于辨证论治中的重点内容,在后续的辨证分型中起重要作用。肝胆系病证常用中成药★★★
一、逍遥丸
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
1.感冒时不宜用。
2.胁痛属湿热毒瘀所致的肝胆病,如急、慢性肝炎,急性胆囊炎症见口苦、发热,舌苔黄厚腻者不宜用。
3.胁隐痛属慢性肝病(如肝硬化),症见咽干口燥,烦躁易怒,劳累加重,舌红少津者慎用。肝肾阴虚,久而化火者不宜用。
4.平素月经正常,突然出现月经量少,或月经错后,或阴医院妇科就诊。
二、茵栀黄颗粒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症见面目悉黄、胸胁胀痛、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急、慢性肝炎见上述证候者。
1.寒湿所发黄疸,症见黄色晦暗,肢凉怕冷,大便溏泄者不宜用。
2.本品不宜用于肝衰竭的黄疸,梗阻性黄疸以及残留黄疸。
3.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黄疸应慎用。
4.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三、消炎利胆片
清热,祛湿,利胆。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口苦;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1.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烟酒及油腻厚味食物。
2.孕妇慎用。
3.慢性胆囊炎及胆石症不属急性发作期慎用。
4.本品药性苦寒,脾胃虚寒者慎用。
5.本品所含苦木有一定毒性,不宜过量、久服。
6.用于治疗急性胆囊炎感染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发热、黄疸、上腹痛等症状加重时,应及时请外科处理。
四、护肝片
疏肝理气,健脾消食。具有降低转氨酶的作用。用于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
1.本品药性偏寒,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2.本品降酶时,一般疗程为一个月,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又称谷丙转氨酶(APT)]指标下降时,应注意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又称谷草转氨酶(GOT)]是否下降,并全面观察肝功能及相应体征是否好转,以免延误病情。
3.如果肝功能全面好转,需停用本药品时应递减剂量,不宜骤停,以免ALT反跳。
4.重症肝炎、肝衰竭及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不宜用。
5.服药期间应绝对戒酒。
乡村全科笔试梦想成真营,特邀中国名师-副教授级别,亲临怀化授课,从强化冲刺、真题、押题,三方面帮您短时间帮您迅速提分,一次拿证!历年考点押中率高达70%以上!
?(此班为银成学校独立开班!独立开班!独立开班!未与其他机构合作,乡村全科与临床执业/助理分开开班??)
好的师资,决定通过率!选择银成学校,十年品质圆您医师梦想!
过关桑老师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