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上海飞往乌鲁木齐
记忆交织
年底,我去了趟伊朗,为了瞧一瞧这个躲藏在中东炮火背后的古国。
第一节,前传——重返乌鲁木齐
之一°
在飞机上鸟瞰人间
从上海飞往德黑兰的班机要在乌鲁木齐中转停留了6个小时。期间,周一一的土著同学邀请我们去吃顿地道的大盘鸡。车辆驶出机场,进了市区,我丝毫没有感觉这已经是新疆的地盘,大概是中国的城市都长得差不多,连路边行道树都如同复刻一般。但是,打开手机,网速慢了一节,只有3G.
“怎么只有3G?”
“进了新疆,4G网络就都不能用了。以前不这样,去年开始禁的。之前有个朋友的手机号可能给漏了,还能一直用4G。但是出新疆去玩了趟,回来也用不了4G了。”土著朋友回答道。
“新疆还是这样草木皆兵啊……”我心里默念。
之二°
还在用着人人网的年代
属于乌鲁木齐街头的漂泊
年夏天,我背着包闯到乌鲁木齐,在沙区的一位武警家住了一个星期,且逛且看。这样的故事开头大概勾起了一些人的好奇心,也自然多了些戏剧处理的成分。其实,凭着模糊的印象,我也只是记得曾经的些许记忆片段。重新翻回被人遗忘的人人网上,还遗留了点滴记忆。
当时,医院、行政机关、学校等地,门口站着24小时值班的武警,他们端着枪,背对着围成一圈。大巴扎更是整条街看不到一个汉族人,好像这一片被封印了一样,除了我们这三五个大摇大摆穿过“结界”的游客,其他汉族人都被挡在外面。因为一些历史背景的原因,这里除了街边建筑之外,又仿佛跟中国的其他城市大不一样。
之三°
最好吃的辣子鸡和大盘鸡
我正思索着,土著朋友提示已经到店了。我们点上了一份大盘鸡、一份辣子鸡,还叫上了一些烧烤,但是我环顾四周,也没有看到店里的烧烤架。印象中,新疆还是有些街头炭火烧烤的,我也去逛过他们的夜市,花样繁多,当然少不了地道的烤羊肉串。但土著朋友说现在政府禁明火,都是用电烤的。
内地来新疆的人,私底下少不了议论这些事情背后的政治原因。但我印象中的新疆是热情友善的,那时的乌鲁木齐在驴友圈被戏谑地称呼为“鸟市”。
武警哥哥执勤24小时后,回来休息24小时又要继续上班。但休息之余,他还会跟我们一起分享故事。我们还曾在地下通道里摆过一两天地摊,其中有人背着吉他唱满整场,当地人也乐意给点掌声,并且光顾我们的小摊,买走几件手工艺品。以及当街卖椒麻鸡的大妈总是盛好满满一盘再塞给你,卖小瓜的大叔笑着听我们吐槽上海的西瓜价格是这里的十倍,出租车小哥聊天能把我们的普通话带成新疆味儿的。
之四°
机场的世界时钟
转头望向窗外,发现雪已经下了有一小会儿,我们的大盘鸡分量十足地登场了。
“我可是吃过你们新疆十几个城市大盘鸡的人哦!”我卖弄地说道。
“这家是我评选的乌鲁木齐最好吃的!”土著朋友回答。
然后周一一和“土著”朋友开始新一轮叙旧,还讨论房价。我继续陷入在回忆和现状的对比里面。
之五°
下雪的机场
说来奇妙,我有个维吾尔族的大学室友,从乌鲁木齐到她家足足十几个小时,又转火车又转汽车。由于当时还没有开通高铁,上海到乌鲁木齐的火车还要慢慢悠悠地晃荡50个小时才能抵达。所以,我大学期间一直认为去远方流浪就要去新疆这么远的地方。也可能连鸟儿想要飞出新疆都嫌路途遥远,难怪乌鲁木齐要被叫“鸟市”。
我们在夜色中告别乌鲁木齐,飞往德黑兰。这座城市斑驳的夜灯,与上海外滩繁华的霓虹也只有一张机票的距离。回来的时候我还会在这里转机,想想真高兴。
编后语:
年少时留下的记忆总是在不同场合一遍遍地回归。乌鲁木齐是跟流浪有关的故事,有人背着吉他,有人背着单反,还有人背着故事,走向不同的未来。
篇幅较短,没有细细来个前情回顾,很是遗憾。有什么想问想了解的地方,可以留言,我想到了的话,会说一说。
慢慢旅行
好好读书
静静生活
这里是正经频道
徐正经原创不易,请多关照!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