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垃圾桶分类
垃圾桶特点
垃圾桶用途
垃圾桶优势
垃圾桶介绍
垃圾桶发展

通过访谈和观察,来了解幼儿教师实施生活常

引言

生活常规教育的实施,人在有秩序的环境里生活才能获得安全感,幼儿也是如此。-4岁的幼儿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教师应该为幼儿创造有序和谐的环境。

在实际教学中,56.62%的教师经常在一日活动中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基于《幼儿园工作规程》以及幼儿园课程设置的要求。

2.5%的教师会依据不同的内容进行集体教学,多呈现在健康领域的教学活动中。11.0%的教师为了不扰乱班级正常的活动秩序,会选择对个别违规幼儿进行单独教育。

访谈实录和观察记录

问题:您通过什么途径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为什么?A4教师:我通常会渗透在一日生活中进行随机教育。首先,我觉得常规应该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教给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其次,我也有很多年的教学经验了,逐渐抛去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更加看重幼儿的实际情况。

A5教师:我会按照内容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幼儿园有很多集体教学活动,通过一些系统的课程让幼儿从认知层面了解到必须遵守的生活常规。

而且在集体教学的时候教师有较强主动权比较容易把控课堂,班级秩序比较好幼儿还能掌握基本的知识。

A6教师:我会对个别违规幼儿进行单独教育。我是一名生活老师,平时有很多琐碎的工作需要完成,很少给孩子们进行集体教学,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会单独对幼儿进行教育。

那些特别乖的没违规的幼儿我认为没有必要再花费更多的精力。研究发现教师极易忽略幼儿对于生活常规的理解,导致小班幼儿适应性差经常出现违规现象。

幼儿常规的培养和建立应该立足于幼儿了解常规、理解常规,在此基础上幼儿才能更好地遵守常规发挥主体性。

小班幼儿经常需要教师每日提醒,对生活常规不够了解,占比为47.79%,这体现出教师在生活常规教育中的绝对性领导和权威。

0.88%幼儿的知道教师制定的大部分规则,能够适时提醒老师和同伴。清楚地知道规则的仅占21.2%。关于幼儿对同一生活常规的理解与遵守情况,笔者搜集了不同的案例来呈现。

案例中教师对“幼儿洗手后为什么要擦干净手”这一问题给予幼儿不同的回答,幼儿对常规的了解程度不同其教育效果也有差异。

观察地点:D园小班,观察对象:D教师,活动内容:师:孩子们洗完小手以后一定要擦干净哦!幼:为什么呀?老师我觉得小手上的小水滴还挺好玩的,我不想擦干净!

师:水甩在地上很容易滑倒的,而且也不干净。你擦干净就行了,我让你做什么你就照着做。

虽然老师已经说出了原因,但是很多幼儿并不能感同身受,不理解为什么会滑倒,不理解为什么水在地上就不干净。之后的一段时间,洗完手擦手的习惯并没有明显提升。

观察地点:B园小班,观察对象:B2教师,师:同学们洗完小手以后要擦干净啊。幼:老师我不愿意擦,手上的水一拍好凉快呀。师:前段时间又很多同学生病感冒。

我们的小手也是你身体的一部分,洗手就像是给手洗澡,你洗完澡湿漉漉的出来就会感冒,不把小手擦干它会和你们一样生病感冒的。

幼:是的老师,他还会咳嗽。案例中发现,由于幼儿有了相关的生活经验,能很快能理解这一常规。

在日后的生活中幼儿便能做到自觉遵守。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大多数教师将自己定位为“发号施令者”的角色,幼儿既不了解规则也不清楚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教师多采用图标、儿歌、故事向幼儿传递有关生活常规方面的知识,利用音乐提示进行教育的占较小比例。

仍然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举伪科学的例子恐吓幼儿。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及教育,是幼儿园很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环境和图标的创设能够给予幼儿无声的提示。笔者观察到每个班级创设了许多有关生活常规教育的图标。

观察地点:B园小班,观察对象:B园环境,观察内容:幼儿教室环境中设计了很多与生活常规教育相关的图标,例如排队上下楼的小脚丫。

教室的每个区角都有相应的区域使用规则。厕所里洗手台贴有正确洗手的方法示意图。垃圾桶上有分类标志等。

这些图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教师开展一日生活常规教育。另外图标简单易懂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教师的教育方法影响着幼儿对生活常规的接受度与理解度。

好的教育方法能够使幼儿把外部的规范要求变为自觉地行动准则,使幼儿逐步形成规则意识。如果是权威式的、强迫式的教育方法只会让幼儿产生逆反心理。

笔者整理了一些访谈与观察到的内容,将优秀的教育案例与不成功的案例进行对比:问题:您通常会采用什么方法来讲解新的生活常规?

A1教师:-4岁的幼儿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喜欢看动画、听故事。借助于多媒体能够将复杂的生活常规做简单化的呈现,他们立马就明白了。

A教师:我通常借助幼儿园设计的课程多呈现于健康领域。在集体教学的时候给孩子讲解一些常规也不用浪费很多时间。

尤其编一些小儿歌、小短诗既方便记忆,还能展现我的教学成果,家长也会比较信任我。

除此之外,小班教师通过利用伪科学例子恐吓幼儿来进行常规教育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笔者曾观察到的这一幕。

观察地点:D园小班,观察对象:D教师,观察内容:春天幼儿园内飘了许多柳絮,D教师组织小朋友们准备如厕睡觉。以往幼儿能够做到安静入睡,由于今天飘了许多柳絮孩子们异常兴奋。

这时,D老师突然大声的说道:“你们要好好睡觉哦,如果你们不睡觉的话柳絮就会从你的皮肤钻进你的身体里!”老师说完后幼儿就安静了下来。

中午起床后有个小朋友突然开始喊:“D老师骗人!我想看看柳絮是怎么跑进我身体里面的所以中午没睡觉,我刚刚摸了一下我的身体并没有东西钻进去!”

由于利用伪科学例子恐吓幼儿,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在小班经常出现类似的事情。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不够丰富,这种教育方法存在明显的弊端。

容易给幼儿造成错误的认知,长此以往降低幼儿对教师的信任感增大教育难度。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教育理念出现分歧那么幼儿就会夹在中间行为混乱。

笔者走访一些幼儿园发现,在生活常规教育方面出现家庭与幼儿园割裂的情况,教师与家庭的沟通比较欠缺。

研究发现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情况与职责分工有关,主班教师及配班教师与家长沟通较为频繁,而保育员作为幼儿生活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却与家长的沟通寥寥无几。

和教师了解发现,大多数都是家长主动谈起幼儿的生活常规情况教师会与之交谈,但教师有时会为了“不必要的麻烦”很少主动和家长沟通。

在教师表扬幼儿方面,多数在班级内进行,告知家长幼儿良好表现的仅占22.06%,教师多采用点名口头表扬、全班喊口号表扬的形式分别为47.79%和0.15%。

对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情况笔者做了进一步的访谈:问题:您会与家长沟通幼儿在园的表现吗?A1:会。但我很少主动,都是他们来问我。

A:不会。家长大部分会找主班与配班老师,我很少和家长接触,除非有重大安全事故需要我去说明或者做解释。

A4:会。我偶尔会主动和家长主动沟通,大部分是孩子的某些行为或习惯好久都没有改善,我会和家长沟通希望他能配合我。

从教师的言语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家园沟通方面教师处于被动的局面。

一则是为了减轻工作任务减少与家长沟通带来的麻烦,二则是教师认为出现重大事故或幼儿行为严重影响班级秩序才有必要与家长协商。

由此可见,教师对家园沟通的认识不足,忽视了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教师对违规行为的处理,教师对于幼儿的违规行为采取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有表扬等的正面处理方式,也有惩罚威胁等的负面处理方式。

各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给幼儿带来的影响也不相同。教师多采用正面积极的处理方式,如对幼儿仔细解释、语言或体态语提醒、给幼儿树立榜样等。

分别占比为51.47%、50%、60.29%、45.59%。但是也有教师控制不住情绪对幼儿大声呵斥,占比19.21%。更有甚者会采用惩罚的方式处理幼儿的违规行为占比14.71%。

教师对幼儿违规行为的处理影响着日后幼儿的生活常规表现。通过访谈,笔者了解了教师在处理幼儿违规行为时出现的问题。问题:幼儿违反生活常规时您采取什么方式进行处理?

A4教师:“这主要考虑幼儿的违规情况,比如:违反了什么规定、谁违反了规定、经常出错还是偶尔违反、违规的幼儿是多还是少,我认为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

“要抓住问题的关键,不能伤害小朋友的身心健康,如果教育方法对幼儿的长远发展有利那就更好了。”

A5教师说:“当幼儿出现违规行为时我会先制止,应该给小朋友讲清楚为什么不能这么做。例如:吃加点时总是有幼儿在玩弄食物,我会先制止他这一行为,告诉幼儿浪费粮食是不正确的,而且边吃东西边玩闹很容易被卡住。”

A6教师:“主班和配班是独自带班的,保育员也有自己的任务需要去完成。如果班上违规的幼儿比较多我只能大喊制止,不然小朋友根本不在乎你在讲什么。”

幼儿的一日生活各环节具有多发性,他们在各个环节中必然会出现异常或“违规行为”。

研究发现教师在面对幼儿的“违规行为”时,常常以维护班级秩序为首要目的,使用的方式大多简单粗暴、用时短。

这样必然会导致“教师限制多、幼儿无自由”的高控制场面,在教师“高控”的权威之下幼儿失去了自主培养生活常规的良好习惯。

教师对生活常规教育的评价

调查可见,教师在对幼儿的生活常规表现进行评价时,采用最多的评价标准就是幼儿是否遵守规定,占比为70.59%。其次占比较多的是“幼儿是否听话”为54.41%。

再接下来是“幼儿是否安静”和“幼儿家园表现是否一致”分别占比为47.79%、44.85%。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知道,教师把幼儿的服从、顺从当做是评判常规表现的依据,幼儿常规表现的好坏变成了不由其行为本身决定,而是由行为表现是否满足教师的要求而定。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习惯了对幼儿包办代替,忽视了幼儿才是一日生活的主角。对于-4岁刚入园的幼儿教师需要营造宽松的氛围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但是实际情况却与之相差甚远。

当前大部分教师认为幼儿园生活常规要求过于繁琐从而限制了幼儿的自由活动,有46.2%的教师认可,有18.8%的教师非常认可此观点。

也有部分教师认为生活常规的目的就是为了约束幼儿的行为给幼儿树立规则,认为生活常规没有限制幼儿发展的教师占1.97%与2.94%。

也有教师在生活常规教育中出现认知混乱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无从选择,有18.8%不清楚当前生活常规是否限制了幼儿的发展。

研究有49.26%的教师生活常规表现好的标准是“安静”,这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便于教师管理,并没有重视幼儿自身的发展状况。

仍有7.5%教师并不认可此观点,认为要考虑对幼儿产生的长期影响,不能只看到短期效益。

教师的教育水平不仅反映在知识的传授,还体现在对幼儿行为的养成,渗透于教育活动的点点滴滴之中。

调查可知,16.91%的教师非常认可这一观点,55.88%的教师比较认可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幼儿的生活常规表现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也代表着教师的形象。

如果生活常规表现差那就代表着教师管理不当。有2.21%的教师不认可这一观点,有7.5%的教师对此种观点表示出强烈的反对。

这一部分教师认为生活常规表现是幼儿主观的呈现,与教师的教育水平关系较浅。另外,还有17.65%的教师忽视班级常规。

结语

幼儿园关于生活常规的评价对教师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具有指导意义。教师对幼儿园评价的认可度也影响着其工作态度。关于幼儿园对生活常规的评价,有超过半数的教师比较认可,也不乏不满意园方评价的教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yinghuaa.com/gyhyyy/12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