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hepaticcirrhosis)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我国大多数为感染肝炎后出现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
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
常规肝硬化的治疗措施只是对症治疗,无法阻止病情进展,患者病症逐渐加重,出现腹水、脾大、消化道大出血等症状,甚至发生癌变。相当一部分病人只能靠长期输注白蛋白来维持生命,给整个家庭造成难以承受的负担。
干细胞再生技术可以快速逆转肝纤维化,阻止肝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肝硬化并发症:
上消化道大出血:多突然发生,一般出血量较大,多在毫升以上,很难自行止血。
腹水:正常人腹腔中有少量液体,大约50毫升,当液体量大于毫升时称为腹水。
脾功能亢进:主要是由于门静脉高压,脾淤血肿大引起,常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
感染:肝炎肝硬化患者常有免疫缺陷,可有发热、恶心、呕吐与腹泻,严重者有休克。
原发性肝癌:其机理是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肝细胞损害继而发生增生或不典型增生,从而导致癌变。
门静脉血栓:血栓形成与门静脉梗阻、硬化及其内膜炎等因素有关。肝性脑病:在重型肝炎和肝硬化中均可出现,血氨增高是肝性脑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干细胞再生技术是治疗肝硬化的第二终极途径
针对晚期肝硬化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肝移植,但由于肝源奇缺,费用高昂,一般患者根本得不到这项治疗,许多人在等待中失去生命,探索肝硬化的有效治疗新方法是医学家孜孜追求的目标。
干细胞是指一类尚未分化的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存在于早期胚胎、骨髓、脐带、胎盘和部分成年人细胞中。许多研究表明,组织细胞具有向多种成体细胞(例如神经细胞、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肝细胞等)分化的潜能。组织细胞还有着很强的“因地分化”特性,就是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导引下可以分化为什么样的细胞,所以当组织细胞被移植到患者肝脏组织后,就像种入肝脏的种子,在肝脏微环境调节下“入乡随俗”地成长发育为肝组织细胞、肝细胞及胆管细胞,再通过分化增殖长出新的肝脏组织,来修复旧的肝组织,促使病肝重获生机。大量研究证明,组织细胞移植于病肝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适应范围: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急慢性损伤、各期肝硬化、难治性低蛋白血症(难治性腹水)、反复发作黄疸等患者,都适合接受组织细胞移植,其中肝硬化、肝腹水患者效果尤其显著。移植方法:
1、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先行选择性肝固有动脉造影,将含有组织细胞悬液经导管缓慢注入。
2、静脉输注,将组织细胞悬液直接输入静脉,组织细胞随血流到达肝脏部位。
3、B超引导下肝内多点注射:由于组织细胞直接注入肝内组织,绝大部分组织细胞会留在肝内增殖、分化,进入其他组织器官的较少,因此,直接肝内注射,效果更佳。
观察发现:在移植12周后,73.3%的患者谷丙转氨酶逐渐降低,70%的患者总胆红素逐渐下降,76.6%的患者白蛋白逐渐升高,移植后全部(%)患者凝血酶原活动不同程度升高,表明组织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肝脏功能明显改善,大多数患者移植后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尚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组织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肝腹水等肝病效果显著,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组织细胞移植治疗主要有三大优点:
效果明显:2~4周,食欲不振、乏力、腹水等症状显著减轻甚至消失;8~12周,组织细胞开始分化,8项关键性生化指标可望恢复;3~6个月,随着新的肝细胞不断增加,受损肝组织得到修复,肝功能逐渐恢复,患者体征可获全面改善,步入康复阶段。
费用低廉:一般国内实施组织细胞移植的手术费用平均在3~5万元,和活体肝移植相比,仅相当于其费用的1/10左右,而实质性改善状况尤其是远期效果并无特别差异。
技术风险小:手术本身过程并不复杂,加上采用的是介入微创手段,而且移植对象来自于患者本人,所以不会产生肝移植那样的排异反应。患者术后观察数日即可出院。
肝硬化、肝腹水是一种慢性全身消耗性疾病,是所有肝病的晚期阶段。截至目前,肝硬化、肝腹水的治疗在国内外尚无很好的方法,多采用输白蛋白、打利尿针、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法、保肝药物等措施,虽能暂时解除患者痛苦,但治标不治本,而组织细胞移植是当今世界上最前沿、最热门的医疗新技术之一,被誉为“肝硬化治疗第二条终极途径”。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