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cgia.cn/news/chanye/1664074.html12月4日下午,西城区大乘巷教师宿舍院,一位居民刷卡把垃圾投入对应的垃圾箱内。大乘巷教师宿舍院,一位居民通过机器领取厨余垃圾袋。摄影/新京报记者吴江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明年5月1日正式实施。记者昨日探访西城区新街口街道了解到,新街口街道已实现厨余垃圾分类收运全覆盖,街道厨余垃圾分出率达到8%左右。教师宿舍院垃圾分类走过23年位于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的大乘巷教师宿舍院面积很小,仅有两栋楼。走进小区五六米,就能看到被擦得很干净的一组垃圾桶站,分为绿色厨余、灰色可回收和蓝色其他垃圾三个桶。类似的垃圾桶站,小区内共有13组,平均间隔约五米。大乘巷教师宿舍院是北京第一个试点垃圾分类的小区。小区家委会主任、垃圾分类指导员崔湘文回忆,年,住在院里的退休教师们在宿舍院门口的小黑板上写了《致居民的一封信》,小区垃圾分类历史从此开始。最初的垃圾分类很粗犷,小区买了3个大垃圾桶,贴上不同标志,分别投放可回收垃圾、塑料泡沫和废旧金属。年开始,院里的垃圾分类更加规范,分成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三种。去年7月,院里引入了新的铁皮分类垃圾桶,每类桶身上还印有所属垃圾类别的图案说明,直观易懂。“垃圾桶干净了,居民不厌烦,在分类投放过程中也就更认真。”崔湘文说。大乘巷教师宿舍院的垃圾分类已经走过23年,从未间断,如今小区户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今年参与率超过了85%。在这背后,5名戴着绿色袖章的居民功不可没。将于明年5月1日施行的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要求设立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员,指导、监督单位和个人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大乘巷教师宿舍院已经配备了5名垃圾分类指导员,每天早晨7点到9点值班,主要负责把垃圾分类信息告诉居民,定期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并对居民投放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此外,小区内还有49名环保志愿者,也主动参与小区垃圾分类工作,他们中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上学的孩子。指导员的影响融入到日常点滴之中。小区内早起上班的年轻人,经常一手拿着吃的,一手提着垃圾袋顺道下楼投放。他们中有些分类不准确,指导员看到后,常会主动接过垃圾,为他们重新分类并投放。“有的年轻人非常感动,越来越积极地做垃圾分类。”崔湘文说,从前他们每天要花两个小时才能完成对各类垃圾桶的二次分拣,现在只需要40分钟。厨余垃圾袋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yinghuaa.com/gyhcr/13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