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病程呈动态过程,不同阶段的持续时间不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骤升(ALTflare)可能在感染的自然病程中周期性发生。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急性升高可能预示着从活动性疾病向非活动性疾病的转变。
一方面,这种骤升是典型的自限性升高,与血清HBVDNA浓度降低有关,可导致HBeAg和HBsAg清除(少见),以及抗HBe和抗HBs转阳(血清学转换)。此时ALT骤升就是一种“好”现象。另一方面,有些ALT骤升持续时间长,伴随进行性肝损伤,可能导致肝脏失代偿或死亡。这种ALT骤升就是一种“坏”现象。
识别和区分“好的”和“坏的”ALT骤升不仅是临床挑战,也是理解慢乙肝的自然史和达到治疗目标的关键。这篇综述将讨论ALT骤升的定义和发生机制,以及在在抗病毒治疗期间的发生率及管理。
ALT骤升的定义和在HBV感染自然史中的发生率
ALT骤升在英文中的有一个特定词汇——“ALTflare”。在慢性HBV感染的自然过程中,血清ALT骤升时有发生。
ALT骤升被认为代表了一种机体清除病毒的尝试,其实际发生率很难被确定,因为大多数骤升是无症状的,且未经治疗的患者通常仅每3-6个月监测一次,ALT水平正常值和ALT骤升的定义也均没有共识。
在对未经治疗的慢乙肝患者ALT骤升发生率的一些研究中,使用了不同的ALT骤升定义,这使得研究间很难相互比较。
ALT骤升最常见的定义有:(1)基线ALT水平低于U/L的患者血清ALT水平突然升高至U/L以上(或正常值上限[ULN]的5倍);(2)血清ALT升高5×ULN以上或超过基线时水平的3倍;(3)血清ALT水平间歇性升高至10×ULN以上,且为基线值的2倍以上。所有这些定义一致认为,血清ALT突然升高5×ULN以上是ALT骤升的最低标准。
在2-7年的随访当中,HBeAg阳性患者的ALT骤升发生率为13%-60%,HBeAg阴性患者的ALT骤升发生率为6%-33%(表1)。
表1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ALT骤升(ALTflares)的发生率
注:*HBeAg阳性患者的年发生率为27%,HBeAg阴性患者的年发病率为10%。?男性ULN值为30(ALT:U/L),女性ULN值为20(ALT:U/L)。?4年累积发生率为5.7%。
ALT骤升的发生可能受宿主和病毒两种因素的影响。
在宿主因素中,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儿童或青少年很少观察到ALT骤升。在成年人中,ALT骤升在年轻人中比在老年人中更常见。一些研究发现,男性比女性、亚洲人比白种人更容易出现ALT骤升。后者是否与病毒基因型有关尚不清楚。
病毒因素包括HBeAg状态;ALT骤升的发生率在HBeAg阳性患者中比在HBeAg阴性患者高三到四倍,可能是因为HBeAg阳性患者的HBVDNA浓度更高。有少数研究报道HBV基因C型患者的ALT骤升发生率高于基因B型。
ALT骤升在大多数患者中无症状。在有症状的ALT骤升患者中,约30%的患者表现为急性肝炎样症状,约2%-14%的患者表现为失代偿,极少数患者死亡(1%)。在老年人和肝硬化患者中,失代偿和死亡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到7倍。
图1总结了HBeAg阳性/阴性慢乙肝患者发生血清学转换时的ALT骤升过程。ALT骤升之前,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的血清HBVDNA浓度都有急剧升高。在大多数情况下,血清HBVDNA浓度在ALT升高的高峰期开始下降。HBsAg水平与HBVDNA浓度的增加平行。尽管有些骤升可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但大多数ALT骤升在1-2个月内消失。反复发生的ALT骤升与更快进展至肝硬化相关。
图1A:HBeAg阳性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时ALT水平的变化;B:HBeAg阴性患者发生HBsAg血清学转换时ALT水平的变化
在HBeAg阳性患者中,骤升期间ALT升高的水平是预测HBeAg血清学转换的指标。对于ALT>5×ULN的患者,12个月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45%-52%,18个月时为58%-70%;而ALT<5×ULN的患者,12个月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5%,18个月时为8%在18个月的ALT的少于5×ULN。重要的是,慢乙肝患者中并非所有的ALT骤升都一定代表病情的急性加重,急性ALT升高也可能是由于其他嗜肝病毒、药物毒性、酒精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所致。针对这些病因的鉴别诊断很重要。
ALT骤升的管理是基于个体失代偿和死亡的风险。那些没有肝硬化、年龄小于30岁、血清HBVDNA浓度正在下降(提示ALT水平将下降)的患者可以先观察3-6个月。对于30岁以上且血清HBVDNA浓度稳定或升高的患者,应考虑尽早抗病毒治疗。另外,肝硬化患者或有失代偿症状的患者应立即治疗。
ALT骤升的免疫机制
由于HBV是一种非致细胞病变病毒,肝损伤在很大程度上是免疫介导的。在黑猩猩中,CD8T细胞可直接杀死或治愈受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在急性肝炎的治愈过程中,CD4T细胞和B细胞具有调节作用,可产生中和抗体。然而,慢乙肝患者表现出全身性和HBV特异性T细胞与B细胞功能障碍。由于临床研究有限,导致ALT骤升的级联事件的触发原因目前仍不清楚。不过,在缺乏有效的抗病毒T细胞和B细胞反应的情况下,先天免疫途径可能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发性参与了和治疗相关的ALT骤升(先天免疫途径分泌促炎细胞因子介导ALT骤升)。
治疗相关ALT骤升
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是两类被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抗病毒药物。在两种药物的治疗过程中都观察到了ALT骤升,但在干扰素中更常见。
1.干扰素治疗相关ALT骤升
早期研究中就已经观察到在常规干扰素治疗过程中ALT水平的升高。在一项针对HBeAg阳性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在不同剂量的普通干扰素(联合或不联合泼尼松龙)治疗后,中度(ALT4-8×ULN,范围为-U/L)和重度(ALT≥8×ULN,≥U/L)ALT骤升与更高的持续性应答发生率有关(持续性应答定义为在治疗后6个月HBeAg血清学清除且HBVDNA载量<1.85pg/mL[约85,IU/mL])。此外,重度ALT骤升比中度ALT骤升有更高的持续性应答发生率。因此,可以认为干扰素治疗过程中ALT骤升是免疫功能重建的有利指标,可能通过上调NK细胞和T细胞活性从而达到病毒学应答。
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FEG-IFNα-2a)治疗慢乙肝的研究中,7%的HBeAg阳性患者和12%的HBeAg阴性患者在治疗期间ALT升高至>10×ULN(>U/L)以上,但未出现肝失代偿症状(表2)。
表2一线抗病毒治疗药物在治疗中出现ALT骤升的报道
注:*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的确切ALT骤升发生率尚不清楚;两组患者的总体发病率为3%。
有一种趋势是,在停用FEG-IFNα-2a治疗6个月后,若观察到ALT骤升>10×ULN,则HBeAg阳性患者的HBeAg血清学转换和HBeAg阴性患者的ALT正常化的几率更高。
在接受FEG-IFNα-2a联合替诺福韦治疗的慢乙肝患者中,不管基线时HBeAg处于什么状态,相较于未发生ALT骤升的患者,ALT骤升>5×ULN的患者HBsAg清除率更高(24%vs.2%),并且ALT骤升>10×ULN的患者可能有更高的HBsAg清除几率。
一般来说,若ALT骤升之后HBVDNA降低1log或更多,则这种ALT骤升可认为是宿主自身免疫介导的;而ALT骤升之前HBVDNA升高1log或更多,则这种ALT骤升可认为是病毒介导的。
一项回顾性、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在使用FEG-IFNα-2a(联合或不联合拉米夫定)治疗的HBeAg阳性患者中,治疗6个月后,相较于病毒介导的ALT骤升患者,宿主免疫介导的ALT骤升患者的HBeAg清除率更高(58%vs.20%)。
宿主免疫介导的ALT骤升是好现象,但可能不足以诱导对FEG-IFN治疗的持续性应答。
2.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相关ALT骤升
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过程中,ALT骤升并不常见。一般而言,在关键临床试验中,ALT骤升在HBeAg阳性患者中比HBeAg阴性患者更常见(表2)。大多数ALT骤升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中较早出现,与HBVDNA浓度下降相关,并且在持续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中呈自限性。肝失代偿很少被报道。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第一年之后,很少见到ALT骤升。
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早期,ALT骤升可能与抗病毒T细胞应答的增强有关,这与HBVDNA的快速显著降低同时发生。这种T细胞应答在1-2周时开始,并持续到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20-24周。这种ALT升高被认为是一个好现象,其可能提示在治疗的第一年有较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
然而一项持续4年的临床试验显示,在经替诺福韦治疗的HBeAg阳性患者中,若HBVDNA载量高且ALT水平正常,即免疫耐受期患者,未见ALT骤升,且仅有2.4%的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这一结果可能表明,在免疫耐受患者中,核苷(酸)类似物对T细胞的刺激效果不佳。
医脉通编译整理自:MarcGGhany,JordanJFeld,Kyong-MiChang,etal.SerumalanineaminotransferaseflaresinchronichepatitisBinfection:thegoodandthebad.LancetGastroenterolHepatol.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