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者约3.5亿人,其中每年发生肝硬化者约占2.1%-6.0%。肝硬化后肝功能失代偿者亦不在少数,该人群死亡率高、5年生存率低。
肝硬化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比例人群仍有较活跃的HBV复制,强烈提示预后不良。研究显示,对上述患者给予抗病毒治疗能获得1-2年的短期获益,而该措施能否改善失代偿肝硬化患者远期预后、减少肝移植数量仍不明确。
韩国天主教大学医学院Jang博士等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评价抗病毒治疗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者的远期疗效。研究认为,抗病毒治疗能显著影响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的自然病程、改善肝功能并提高生存率。该结果发表在年7月的Hepatology上。
该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年至年从韩国7家转诊中心招募的符合条件的患者。
入组标准为:年龄≥18岁,HBsAg携带持续时间≥6个月,病理或临床证据(如肝脏影像显示肝结节/脾肿大和/或血小板减少症)证实存在肝硬化,表现为肝功能失代偿初期(出现并发症如腹水、静脉曲张出血、脑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或肝肾综合征)。
排除标准为:入组时已进展为肝细胞癌,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史,其他类型的肝脏疾病史(如丙型肝炎等),严重酗酒史(饮酒量>20g/日)或患有自身免疫性肝炎者。
研究对象入组时接受血常规、肝胆功能和HBV病毒学/血清学检测。随访期间,至少每3-6个月进行HBV病毒学/血清学检测,每6个月进行血清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检测肝癌,必要时行CT或MRI;间隔6个月进行CTP分级和MELD评分;采用酶免疫法检测HBsAg、HBeAg和相应抗体;VERSANT3.0或RT-PCR检测HBV-DNA。
依据现有指南对患者肝硬化并发症进行管理。随访观察的主要终点是5年无肝移植生存率,次要观察终点包括病毒学应答、血清学反应及肝功能改善情况。
总共纳入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其中未经治疗者例、接受抗病毒治疗者例(既往治疗者58例、早期治疗者例、延迟治疗者例)。
研究结果
1.虽然患者在入组时体内HBV活性高、肝功能差,但接受抗病毒治疗者比未治疗者5年无肝移植生存率更高,分别为59.7%和46.0%;其中,CTPB/C级和高病毒血症患者从抗病毒治疗中获益更多;抗病毒治疗组中,5年时病毒学应答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是14.2%和49.1%。
2.治疗组患者较未治疗组的肝功能发生显著改善,治疗组中33.9%患者因此不需再等待肝移植。早期接受治疗者较延迟治疗者临床结局更佳。生存率取决于对抗病毒药物的应答,应答者生存率较无应答者或未治疗者要高,无应答者在抗病毒治疗的早期获益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消失。抗病毒治疗和持续的病毒学应答仍是估计生存率的独立预测指标。
该研究表明,抗病毒治疗能够显著影响失代偿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自然病程、改善肝功能并提高患者生存率。早期强效抗病毒干预可使患者获得更佳的病毒学及血清学应答,持续病毒学应答者较无应答者或未治疗者具有更高的远期无肝移植生存率,其患者的肝功能得以改善,并延迟肝移植的时间。
因此,对于等待肝移植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者,应及时尽早开展抗病毒干预,以期获得有效而持续的HBV抑制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