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叶特训营写作7堂课》这本书是由秋叶大叔的写作训练营内容衍生而来。书中介绍了7种可以快速上手的写作方法,能帮我们迅速打造写作的知识体系。
其中,碎片化写作法给我最大启发。碎片化写作既适用于工作忙碌之人,也适用于每天要带娃、操持家务、学习时间不固定的全职妈妈。
什么是碎片化写作法?
碎片化写作法指的是将写作的流程分成几个部分,不同的部分安排不同时间,在一天生活当中,利用碎片时间,去做相应能完成的事情。
比如,1篇完整的文章=1分钟灵感+5分钟构思+5分钟提纲+5分钟素材+…+3分钟素材+半小时高效写作+5分钟排版+5分钟配图+1分钟推送+1分钟回复评论…
碎片化写作与其说是一种写作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时间管理能力的践行,它要求我们能利用碎片时间协助完成大块的工作。
碎片化写作法的流程有哪些步骤呢?我结合书上的观点和我的理解,总结出如下几步:
1、产生灵感,捕捉灵感,将想法转化为文章标题;2、尝试写出有关的几句话,植入文章意识;3、在生活中认真思考,产生更多想法;4、收集素材,补充框架,形成腹稿;5、改写腹稿,加上金句,升华主题;6、写作,形成完整文章。
从这个流程可以看出,真正需要坐在桌前写文章时已经到了最后一步。形成腹稿时,可以用语音输入法先写出一篇草稿。这样能提高修改效率。
碎片化写作的好处有哪些?
首先,它能降低写作的难度。
写作是一个流程,不是一个动作。将写作流程拆解,能有效降低写作的难度,不会对写作有畏难情绪。
其次,能提高碎片时间的价值。
碎片时间最容易被浪费,能否利用好碎片时间,是拉开人生差距的影响因素之一。
再者,可以提高整块时间的效率。
用碎片时间为整块时间的任务分担了一部分工作,这不就直接提高了整块时间的工作效率吗?
碎片化写作的好处真的很吸引人。读这本书时看到标题,我忍不住跃跃欲试,想赶紧践行碎片化写作了。
但是不着急,想要灵活运用碎片化写作法,可以从培养3个关键习惯做起。
这3个关键习惯是:1、快速记录的习惯:抓住灵感,马上记录2、打腹稿的习惯:马上抽时间把灵感变成大纲3、收集写作框架的习惯:有效把念头结构化,减少灵感的流失率
这3个习惯中,我认为习惯2最重要。
习惯1容易培养,有念头立即记录,这个很容易做到。但是如果缺少习惯2的加持,没有立即将灵感转为大纲,灵感很快会失去“灵性”。
这跟《卡片笔记写作法》当中的闪念笔记和永久笔记异曲同工。闪念笔记是思维的备忘录,在一两天内需要处理,否则就是面临丢入垃圾桶的命运。
在碎片化写作法中,还有一个观点与《卡片笔记写作法》中的观点很相似。
《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书反复强调,写作是最重要的事,书中有一段话:
“那些已经通过写作培养了思维的人,则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当下感兴趣的事情上,只要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就能积累大量的素材。这些素材会集中在他们经常回顾的问题上,从而不会太过偏离自己的兴趣。”
在碎片化写作法中,秋叶大叔介绍自己的做法,每天早上起床后,给大脑植入几个写作的灵感,用一天时间去将灵感扩充为文章。
没有灵感怎么办?他的建议是,画一张知识框架图,每天看一眼,从中发现可以写的方向。
这两个做法其实都是带着写作思维去生活。
我的做法是,列一张选题清单,每天瞥一眼,日常忙家务和带娃时,想到一个点子就迅速记在手机里。这个方法尤其适合写清单式的干货文章。
想要养成碎片化写作的习惯,还有一件事情要做,那就是列出碎片时间的写作价值清单。
在时间管理课上,有一个常用技巧是碎片时间清单,写下每1分钟、3分钟、5分钟等碎片时间单位,分别可以做什么事情。
这个方法也适用于写作,书中有图如下。
给每一种碎片时间单位,寻找合适的用途,每一种时间单位至少列出3种和写作有关的用途。
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熟练度也会提高,那么同样单位时间的价值就会增加。
也就是说,原来需要10分钟才能完成的事情,通过刻意练习后,只需要1分钟就能做完了。
最后,讲一个小故事。
著名作家刘墉曾问他儿子:“为什么很久没见你写作了?”儿子回答:“因为我没有灵感。”刘墉说:“什么叫没灵感?这只是很多人不创作的一种托词而已。”
自媒体时代,写作的人很多,中途放弃的人也很多。刘墉的儿子不写作是因为没灵感,你中止写作是因为什么呢?看了今天这篇文章,希望你别再说,因为没时间。
用好碎片化写作法,在每一个碎片时间里,慢慢与过往的自己拉开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