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肝炎,人们常常第一反应就是乙肝,但却不知道乙肝的家族中还有其他兄弟,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
流行现况丙肝在全球范围内流行。丙肝病毒(HCV)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同乙肝病毒一样,丙肝也是全球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我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一般人群抗-HCV阳性率为3.2%。各地抗-HCV阳性率有一定差异,以长江为界,北方(3.6%)高于南方(2.9%)。人群普遍易感,在流行地区抗-HCV水平随年龄而增加,男女之间无差异。丙肝病毒丙肝病毒是一种有包膜RNA病毒,是黄病毒科肝病毒属。丙肝的潜伏期一般6~9周。丙肝常隐匿起病,伴食欲减退、腹部不适、恶心和呕吐:黄疸发生率低于乙肝。虽然起始感染可能无症状(超过90%病例),或是轻型病例,但发展为慢性感染的比例很高(50%~80%)。在慢性感染者,大约半数将最后发展成为肝硬化或肝癌。在发生肝硬化和肝癌之前,慢性感染可持续20年之久。
01
丙肝的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是HCV的主要传播途径,具体有:①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包括卖血浆后血细胞回输术);②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在某些地区,因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导致HCV传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透析器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HCV传播的重要途径。共用剃须刀、牙刷,文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传播方式。
(2)性传播:与HCV感染者性交及有性乱行为者,其感染率高于一般健康人群。同时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者,特别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者,感染HCV的危险性更高。
(3)母婴传播:抗-HCV阳性母亲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
福州市哨点监测结果显示,我市静脉吸毒人群丙肝感染率较高!
?当然也请您放心,一般生活中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传播HCV。
02
那我们如何确认
是否感染上了丙肝呢?
首先有明确的接触史
①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②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毒品史。
③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④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其次是明确的临床表现
①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A.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B.可有轻度肝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
C.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D.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②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A.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B.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大。
C.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③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A.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B.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大和脾功能亢进。
C.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最重要的还是
实验室的检查
①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升高。
②血清抗-HCV阳性。
③血清HCVRNA阳性。
03
丙肝是可治愈的
临床上选用索非布韦(sofosbuvir)和Daclatasvir,医院接受正规周期治疗。
04
不要忘记,预防最重要!!!
虽然,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预防丙型肝炎。
但是,做好以下措施,就可让病毒远离我们。
(1)严格筛选献血员: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推行无偿献血。通过检测血清抗-HCV、血清转氨酶(ALT)严格筛选献血员。
(2)经血液途径传播的预防:推行安全注射,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严格消毒。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对静脉吸毒考讲行心理咨询和安全教育,劝其戒毒。
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理发用具、穿刺和文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
(3)性传播的预防:对有性乱史者应加强管理,定期检查。HCV感染者应使用安全套。
(4)母婴传播的预防:对HCVRNA阳性的孕妇,避免羊膜腔穿刺,尽量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感染。
供稿:艾滋病防治科
编辑:肥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