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省人医介入医师接到消化科医师的电话去会诊一位大量腹水的戈女士。躺在病床上的戈女士腹胀如鼓,全身皮肤、巩膜黄得发亮,身形虚弱。据悉,家住宿迁沭阳的戈女士摔伤后一直觉得腰腿疼痛,好心的邻居推荐她用田头的一种当地人称“土三七”植物的叶子泡茶喝,来治疗跌打损伤,不料腰腿疼痛没有缓解,还吃大了肚子---腹胀越来越厉害,全身皮肤也越来越黄。经当地医生检查诊断为肝性腹水。戈女士辗转了当地、上海、医院,接受了保肝、利尿、放腹水等各种治疗,然而,腹水反反复复,此消彼长,历经一月余,仍然没有明显的效果,人的整体状况也越来越差。
带着一线希望,戈女士来到我院消化科就诊,敏锐的消化科医师仔细询问了病史,意识到这可能误食了“土三七”造成的肝小静脉闭塞综合症。果断邀请感染科和介入科专家会诊。大家会诊后一致认为,患者的诊断可以明确为“土三七”导致的肝小静脉闭塞综合症,增强CT检查,患者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肿胀瘀血,呈现“雪花肝”的表现,患者在院外接受的保肝、利尿、放腹水等综合治疗,为患者赢得了救治时间,目前的大量腹水是由于广泛的肝小静脉闭塞导致了间接门静脉高压所致,只要在门静脉和肝静脉之间打通一条“隧道”,就能即刻缓解门静脉高压,为患者获得痊愈创造条件。
介入科杨正强主任医师带领团队,为戈女士实施了全麻下门静脉压力测定,门静脉压力高达42厘米水柱,而正常人的门静脉压力不超过24厘米水柱。介入科团队立即实施了经颈静脉门体分流术(TIPSS术),在患者的肝右静脉与门静脉之间架构了一条宽8毫米长6厘米的“隧道”进行分流,再复测门静脉压力,经分流后门静脉压力立即下降了15cm水柱。介入手术后,感染科李爽副主任医师牵头,对患者进行了积极的内科治疗,又经过了2周,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出院。三个月后,戈女士再到杨主任门诊复查时,完全换了一个人。不仅肝功能恢复了正常,复查的CT也显示肝脏质地均匀,原来的“雪花肝”不见了,腹水也没有了。
据杨正强主任医师介绍,三七又名田七,五加科植物,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作用,但三七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产量较少。而“土三七”属于景天属,又称菊三七,三七草。普通人只从植物的名字含有“三七”,便采摘泡茶饮用,若持续服用1个月左右,这种土三七内所含的吡咯烷生物碱成分,可造成肝窦和肝小静脉的内皮细胞肿胀和液化坏死,导致肝小静脉闭塞,肝脏肿胀,肝功能恶化,如果等不到及时救治,死亡率可高达40%。即使幸存下来的患者,也由于肝小静脉闭塞所致的门静脉高压没有纠正,肝脏纤维化形成,导致患者出现腹水和黄疸等症状迁延不愈,最终发展为肝功能衰竭或顽固性腹水。而介入科采用TIPSS技术可以在发病初期,及时缓解门静脉高压,减轻肝脏瘀血的症状,为患者获得长期的疗效创造条件。因此,杨正强主任医师提醒广大朋友们一定要提高认识,“土三七”与“三七”一字之差,切不可误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