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前后后历经3年,海淀区学院南路72号院的分类垃圾桶终于安了“新家”。一个多月以来,居民渐渐习惯到新垃圾桶站投放垃圾。位于小区东侧角落的桶站不仅对生活环境影响变小了,而且桶站空间更大了,投放垃圾更方便。居民对此非常满意。近日北京市印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重点提升工作方案》,其中专门提到,街道应组织社区以居住小区为单位,定期召集居民代表、业委会(物管会)、物业开展协商,围绕垃圾桶站点位设置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解决群众反映问题。北下关街道大柳树北社区党委书记朱勍华对此深有感触,这次挪移垃圾桶虽然过程一波三折,但正是因为耐心听取居民的意见,每次遇到问题都坦诚和居民沟通协商,最终妥善解决了桶站选址引发的矛盾,平衡各方利益,更为未来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波折1原桶站挤占活动空间,部分居民提异议学院南路72号院建于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老旧小区,共有3栋楼,住着多户居民,公共活动空间原本就捉襟见肘。垃圾桶站最初设立在小区2号楼和3号楼之间的空地上。为了最大限度方便两栋楼的居民进行垃圾投放,同时避免厨余垃圾可能带来的异味扰民,通过实地测量距离,垃圾桶站设在了这块空地的中央位置,尽可能把对两栋楼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当时大多数居民对垃圾桶站的位置并无异议,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有一些老人提出担忧。原来,由于小区空间有限,垃圾桶站所在的空地是主要的活动场地,不少老人都喜欢在这里遛弯儿,或者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晒太阳、唠家常。但自从垃圾桶站设立以后,老人的活动空间变小了。原本备受老人青睐的长椅,因为受来往人流增多和垃圾异味的影响,也逐渐被冷落。有的老人腿脚不好,不方便去附近公园,只能在楼下转转,垃圾桶站无疑成了让人硌硬的东西。“最好能把垃圾桶站挪到更合适的地儿。”有老人提议。虽然只有少数老人明确提出了诉求,但朱勍华敏锐地意识到这确实代表了部分居民的心声,于是迅速搭建议事协商平台,广泛并认真听取居民的意见。居民代表和社区工作人员还走遍小区的各个角落,对院内空间再次仔细考察测量,探讨垃圾桶站重新选址的可能性。“通过协商,大家推选出两处更加适合的空间。”朱勍华说,其中一处位于小区正门附近,虽然方便大家出门时顺便投放垃圾,但由于紧靠小区2号楼,距离居民家的窗户很近,有可能异味扰民;另一处位于小区最东侧的靠墙位置,距离几栋居民楼都有一定距离,不会异味扰民,但由于小区正在进行电力改造,这里设置了一个临时变压器,需要等到电力改造结束后才能迁移垃圾桶站,等待时间比较长。两处候选场地各有利弊,在充分告知居民具体情况后,社区通过居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yinghuaa.com/gyhzl/12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