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7~9日,“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在美丽的山城重庆召开。在本次会议上,来医院的韩涛教授对年肝衰竭的诊治指南进行了解读。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多年来,各国学者对肝衰竭的定义、病因、分类、分型、诊断和治疗、预后判断等问题不断进行探索。《肝衰竭诊治指南(年版)》旨在使医生对肝衰竭的诊疗有进一步了解,并做出较为合理的决策,并非强制性标准。
肝衰竭的定义和病因定义: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代谢、解毒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病因:病毒、药物、酒精、细菌和寄生虫、儿童遗传代谢性肝病、手术、原因不明等病因。
肝衰竭的分类与诊断急性肝衰竭:急性起病,无基础肝病史,2周内出现以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
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无基础肝病史,2~26周出现肝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出现急性肝功能失代偿和肝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
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缓慢出现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反复腹水和/或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
组织病理学检查在肝衰竭诊断、分类及预后判定上具有重要价值。肝衰竭发生时(慢性肝衰竭除外),广泛的肝细胞坏死,坏死的部位和范围因病因和病程的不同而不同;凝血功能严重降低,实施肝穿刺具有较高的风险,临床应特别注意。
肝衰竭的临床诊断需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等综合分析而确定。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诊断标准及分型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LF):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以急性黄疸加深、凝血功能障碍为肝衰竭表现的综合征,可合并包括肝性脑病、腹水、电解质紊乱、感染、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等并发症,以及肝外器官功能衰竭。患者黄疸迅速加深,血清TBil≥10×ULN或每日上升≥17.1μmol/L,有出血表现,PTA≤40%(或INR≥1.5)。
根据不同慢性肝病基础分为3型,A型:在慢性非肝硬化肝病基础上发生的ACLF;B型:在代偿期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ACLF,通常在4周内发生;C型:在失代偿期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ACLF。
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缓慢出现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
?血清TBil升高,常10×ULN;
?白蛋白(Alb)明显降低;
?血小板明显下降,PTA≤40%(或INR≥1.5),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有顽固性腹水或门静脉高压等表现;
?肝性脑病。
不同病因/肝脏基础,脏器衰竭的类型与分布差异:
?欧美国家对于ACLF的研究主要基于酒精性肝病为主的人群
?我国HBV感染相关的ACLF仍是主要的原因
?HBV-ACLF患者的器官衰竭分布主要以肝脏和凝血功能为主
?酒精-ACLF主要以肾功能衰竭为主
我国数据显示:
A型:HBV多,多肝内因素诱发(多以HBV再激活)
B、C型:酒精性>>HBV,多肝外因素(常见细菌感染等)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分期前期(重症化倾向)
?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丙氨酸转氨酶(ALT)和/或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大幅升高;
?黄疸进行性加深(85.5≤TBilμmol/L)或每日上升≥17.1μmol/L;
?有出血倾向,40%PTA≤50%(INR1.5)。
早期
?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ALT和/或AST继续大幅升高,黄疸进行性加深(TBil≥μmol/L或每日上升≥17.1μmol/L);
?有出血倾向,30%PTA≤40%(或1.5≤INR1.9);
?无并发症及其他肝外器官衰竭。
中期
?在肝衰竭早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ALT和/或AST快速下降,TBil持续上升;
?出血表现明显(出血点或瘀斑),20%PTA≤30%(或1.9≤INR2.6);
?伴有1项并发症和/或1个肝外器官功能衰竭。
晚期
?在肝衰竭中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加重;
?有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PTA≤20%(或INR≥2.6);
并出现2个以上并发症和/或2个以上肝外器官功能衰竭。
肝衰竭治疗相关热点问题1.病因与诱因治疗
病因对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故临床上需要寻找肝衰竭的主要病因以指导进一步的处理。不同病因治疗:HBV、HCV、其他病毒、药物等;诱因:严重感染、各种应激状态、饮酒、劳累、药物影响、出血、电解质紊乱等。
HCV-DAA:肝移植
?HCVRNA阳性的肝衰竭患者,可根据肝衰竭发展情况选择抗病毒时机及药物治疗;
?若MELD评分<18~20,可在移植术前尽快开始抗病毒治疗,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可从移植列表中退出;
?若MELD评分≥18~20,可先行移植术,术后再行抗病毒治疗;
?如果等待移植时间超过6个月,可在移植术前行抗病毒治疗。
移植术后HCV再感染患者应在移植术后早期开始治疗,理想的情况是患者稳定后(通常为移植术后前3个月)尽早开始,因为移植术后进展期肝病患者1周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会降低。蛋白酶抑制剂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禁忌症。
2.内科综合治疗
?推荐肠内营养:包括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蛋白饮食。推荐夜间加餐。
?微生物调节治疗:建议应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乳果糖或拉克替醇,以减少肠道细菌易位或内毒素血症。粪便菌群移植(FMT)治疗肝衰竭尤其是肝性脑病的新思路。
?免疫调节剂的应用:胸腺肽用于慢性肝衰竭、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肝硬化患者,有助于降低病死率和继发感染发生率。对肝衰竭合并感染患者建议早期应用(Ⅲ)。
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尚存在不同意见。
非病毒感染性肝衰竭,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及急性酒精中毒(重症酒精性肝炎)等,可考虑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甲强龙,1.0~1.5mg·kg?1·d?1)(Ⅲ),治疗中需密切监测,及时评估疗效与并发症。
其他原因所致的肝衰竭前期或早期,若病情发展迅速且无严重感染、出血等并发症者,可酌情短期使用(Ⅲ)。
3.重视并发症的防治:感染
?推荐常规进行血液和体液的病原学检测(Ⅲ)
?除肝移植前围手术期患者外,不推荐常规预防性使用抗感染药物(Ⅱ?2)。
?一旦出现感染征象,应首先根据经验选择抗感染药物,并及时根据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Ⅱ?3)。
?应用广谱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多个抗感染药物,以及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治疗时,应注意防治继发真菌感染(Ⅱ?3)。
需重视并发症的防治,根据病情不同进行不同的组合治疗,推荐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方案采用联合治疗方法为宜,选择个体化治疗,注意操作的规范化。
4.肝移植
适应症
?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MELD评分是评估肝移植的主要参考指标,MELD评分在15~40分是肝移植的最佳适应证。
?慢加急性肝衰竭,经过积极的内科综合治疗及人工肝治疗后分级为2~3级的患者,如CLIF?C评分64分,建议28d内尽早行肝移植。
?对于合并肝癌患者,应符合肿瘤无大血管侵犯;肿瘤累计直径≤8cm或肿瘤累计直径>8cm、术前AFP≤ng/mL且组织学分级为高/中分化。
禁忌证
?4个及以上器官功能衰竭(肝、肾、肺、循环、脑);
?脑水肿并发脑疝;
?循环功能衰竭,需要2种及以上血管活性物质维持,且对血管活性
物质剂量增加无明显反应;
?肺动脉高压,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50mmHg;
?严重的呼吸功能衰竭,需要最大程度的通气支持[吸入氧浓度(FiO2)≥0.8,高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或者需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
结束语鉴于肝衰竭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本指南不可能包括或解决肝衰竭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临床医生参照本《指南》,充分了解目前肝衰竭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的医疗资源,在全面考虑患者具有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制定合理和诊治方案,非强制性标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