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莹仍然清晰记医院王训颎老院长雕像前的宣言:“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这个神圣的宣言伴随了她以后的临床工作,马晓莹时刻提醒自己,这是一个与生命息息相关的职业,既然选择,就要无怨无悔、无私奉献。
马晓莹近10年来一直坚守在消化内科的一线工作,每日既要不断学习提高本专业技能,还要负责科室的各项工作包括收住安排病人、临床教学、临床试验等等。她荣获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主译著作一篇,参与著作编写及翻译多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年马晓莹承担了住院总的工作,当时她年幼的孩子才一岁,住院总工作不但是体力上的付出,更多需要脑力的付出。加班加点、没有节假日已经成为了工作常态,但当病人转危为安,听到他们说身体舒服多了,露出满意的笑容时,马晓莹感到所有的苦和累仿佛在一瞬间消失。有一次孩子发高烧40度,家里老人焦急的给她打电话,孩子也不停的念叨想妈妈回来,可是当时她正在抢救一位大出血的病人,情况危急。她毅然拒绝了家里的老人,老人只医院。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大概“不喜欢”这位忙碌的医生妈妈,假期总要值班、回到家后累的不想说话、不能带她出去玩耍、幼儿园的活动不能陪她参加,但马晓莹相信,随着孩子的慢慢的成长,孩子会理解妈妈的职业的,理解这份救死扶伤的医者使命。
消化内科是一个危急症较多、病情较重且复杂的科室,经常会遇到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消化内科医护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临床应急能力。在一次消化道大出血的抢救中,病人是一位住院多次的60多岁老年女性,自身患免疫性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因曲张静脉破裂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和前几次住院不同的是,在这次抢救过程中她坚决不配合,眼看着病人不停的吐血,血压、心率持续下降,马晓莹和家属都万分着急,如果再不能成功的放置三腔两囊管,病人就没有希望了。此时,马晓莹就站在血泊当中,看着病人苍白的脸庞,看着这样一个生命就要结束时,她无法放弃。马晓莹让家属帮忙用手捏住病人的嘴巴,让病人张开嘴,她依靠多次抢救的经验,终于成功放置!慢慢的,病人的血压心率恢复了正常,家属流下了感激的泪水,马晓莹也终于松了一口气。一句”谢谢”的背后,凝结着不仅是无数个日夜的抢救积累的经验,更是一份责任,一份重于泰山的责任。
年的夏天,因消化道出血由肾内科转入一名尿毒症的病人,一天中午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心跳停止,马晓莹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立即给予抢救,进行气管插管、电除颤、静脉注射......半个小时过去了,病人仍然没有心跳,病人的女儿早已泣不成声,她在心里默默的问自己,半个小时的抢救没有成功,还能有希望吗,看着眼前的这个虚弱的病人,看着病人女儿祈求的眼神,她顽强坚持继续抢救。又过去了半个小时,病人终于有了心跳,但很快转为室颤,又经过了多次的电除颤后,慢慢的,病人心跳稳定了下来,随后转入了ICU病房。当天夜里,马晓莹失眠了,她想如果自己不坚持的话,这个生命就可能没有了,她的男人就没有了爱人,她的女儿就没有了母亲,一个家庭就破裂了,马晓莹再次深深感到医生肩上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赶到ICU看望这个病人,当值班医生兴奋地告诉她病人醒过来时,她内心有着说不出的激动!1个小时的心肺复苏、脑复苏很难成功,可是这个病人成功了,她不仅感慨生命的奇迹,更在心里默默地病人说“你若不放弃,我必竭尽全力”。
医者每天面对着残酷病魔,与死神进行着惊心动魄的博弈,其艰难可想而知,女医生则是更加不易。马晓莹用柔弱的身躯肩负着医疗重任,以女性独有的温柔体贴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谱写着一曲曲美丽生命乐章。
供稿:总支办公室
编辑:文化宣传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