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荣振,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全科医学院,现为广西某县乡镇卫生院基层全科医师。
“千年侗寨,梦索三江”!我是来自美丽且富有民族风情的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基层全科医生荣振。
这个梦得从我儿时说起,常听母亲说,我从小到大就是个药罐子。当时农村的医疗条件十分落后,我有一次因为高热惊厥后昏迷,母亲抱着我到乡卫生所就诊,医生给简单检查后,告诉我母亲由于病情太重,已经无法医治,劝我母亲放弃。那一刻,母亲抱起我,拼命往县里跑,经过抢救我终于活了下来。能顺利的长大到今天,在当年那位医生眼里,我应该是个奇迹。儿时的经历使我从小就抱着成为白衣天使的梦想:将来做一名厉害的医生,救治患者,解除病患的病痛。
为了能考上医学院校,也为了能走出农村让自己和家人享有更好的医疗条件,我刻苦学习。年,我如愿考上了广西医科大学。但由于家庭贫困,我选择了填报广西医科大学的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临床专业(全科医学方向),该专业可享受:免学费、免住宿费、每年元生活补助的国家政策,但是需要签订协议:在毕业后回到生源地的基层卫生院服务6年。这个条件似乎和我当初的目标有些不符合,可是为了能进入广西医科大学学习临床专业,我还是签了协议。当时对全科医学并不了解,但很清楚,我们是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
踏进医学大门那一刻,内心无比激动,因为离我成为医生的梦想更近一步。进门校门,就能看到校训“厚德励志,博学弘医”,厚德而后为医,博学而后成医。我记得第一次班会,老师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欢迎大家来到广西医科大学学习,接下来每个学期都将是高三下学期。印象最深刻是大二下学期我们排了14门课程,周末、晚上都排满了课,教室、宿舍、食堂,每天三点一线充实的生活,彻底颠覆了我曾经以为的可以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的“大学生活”。可是,不逼自己一把,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厉害!在校期间我学习了大量的医学理论知识,“十八般”的技能操作,通过无数次的考试。虽然学业繁重,相比高中,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利用课余时间,我加入学校学生会、戏剧社团、拉丁舞协会等,并且兼职家教。在这过程中,让我学到了许多,也历练了许多,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我喜欢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我爱美丽的南宁。临近实习,即将离开学校,想起我是订单定向生,协议规定毕业后需要回到生源地的乡镇卫生院工作!我好不容易拼搏从大山来到美丽的城市,又要回去?!说实话,在一段时期里,我的内心是拒绝的。
一晃眼,我开始实习了,医院进行实习,和医院一样,患者很多,专业科室分科很细,每个科室的医生只专研自己的领域。医院看病,常常需要去几个不同的科室看病,我常常听到患者抱怨:看病累看病烦,如果能一个医生就把全部的病都看好,那就好了。我们的实习期有8周时间是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在这里,让我看到了未来工作的我,那是我追寻的梦。在这里,病人和医生像朋友一样,除了看病,还会拉家常,彼此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多么和谐的医患关系。
■■■■■一天一位患有糖尿病的阿婆前来拿药,首先是我接诊,但阿婆一进门就很亲切地问到“我们欧医生咧,今天过来也看看欧医生。”翻看阿婆就诊记录,已经有10年了。像这样的老病患还有很多,比如一些从幼儿园到初中的小朋友、从小学到高中,还有很多慢病患者长期到这里就诊等等,医生是看着他们长大,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医护工作者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是名副其实的健康“守门人”。我们给阿婆做糖尿病相关检查,评估目前身体情况,指导用药和生活。阿婆在诊疗过程中还给我们分享了她上周到云南旅游一路上看到的美景和经历的故事。医生给予病人的帮助,不单纯指对药物的治疗,更体现在与病人建立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基础上,找出病人就医的目的、需要、忧虑和期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在社区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正是在这样和谐的医疗环境,我的带教老师有一大批的粉丝,当然,也包括我。我觉得社区居民来卫生中心看病,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氛围让病人从心里觉得舒服。为了这份信任和责任,我就应当不断增强自己的服务能力,提升专业素质,倾注人文关怀。
年我大学毕业,回顾五年大学生活,历经磨练,让我成熟了许多;历经感动,让我感恩了许多;历经蜕变,让我睿智了许多;历经挫折,让我坚定了许多。感谢广西医科大学全科医学院各位老师对我的培养!
毕业后,为了提升我的临床诊疗、技能等综合能力及更好进入临床工作,我报考广西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给我们提供了广西最好的医学医疗教育条件,让我们学习规范的诊疗以及培养我们的临床思维。我们轮转的科室有: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肿瘤内科、儿科、妇产科、血液科、风湿免疫科、眼科、皮肤科、耳鼻喉科、老年内分泌代谢科、外科、放射科、超声科、心电图科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等。医院各级领导对我们十分重视,为了让我们更快的进步,更好的全面提升,基地领导给我们联系了各项技能操作的老师给我们做培训;并且,我们还有“两月考”制度,对成绩倒数十名的同学接下来将会被关进“小黑屋”改造,直至考试跳出倒数十名。我们每周有教学查房、小讲课,还有疑难病例讨论等。就这样,我们快速成长,很快掌握各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常规以及临床技能操作,让我在全科梦的大道上更好更坚定的前行。年,我参加全国医师资格考试并顺利通过,我们专业的通过率超过了全国平均通过率。拿到医师资格证后,从此开启了我们的行医大门。在通过科室主任的考核后,我开始独立排班、管理病人,动手的机会更多,责任也越来越大。每次我看到病人病情好转,心里小有成就,做梦都梦见病人痊愈出院的笑容。记得我第一次独自管理病人是在轮转消化内科时候,我负责管理六张病床,有肝吸虫病、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胰腺炎、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等病例。因为刚开始管理病人,没有管理经验和方法,每天病房、办公室不停地跑。在主任及上级医师的指导下,病人的病情得到好转,我也学会了消化内科常见病的诊疗、熟练的腹腔穿刺操作以及学会与患者沟通病情。就这样,我们快速成长,很快掌握各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常规以及临床技能操作。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时间飞逝,转眼又三年过去。我通过了规培考核,和我的同学各奔东西,都奔赴自己的工作岗位。三年收获满满,做了我该做的事情,拿到了人生的六证。在工作上,我始终认真履行医生职责和义务,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为患者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文明服务”的工作理念。努力做好临床诊疗工作,耐心解决病人的困难。我明白优秀的医生来自于临床实践,实践来自于理论的指导,只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造就一名合格的医生。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必须是健康守门人,我希望将我的专业发挥至极致。以患者为中心,从社会-心理-生物多角度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掌握转诊时机,做好健康管理,以赢得患者的信任。时刻牢记职业赋予的使命,恪守医德,一步一个脚印追逐我的全科梦。
规培结束,我回到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中心卫生院,这是一个地处三医院,距离三江县城约40多公里(高速公路开通后),医院占地约平方米。而独峒镇属于三江县一个大乡,有5万多人口,常住居民有3万多,各种疾病复杂、病人较多。医院临床科室有:综合科(内、外、儿科门急诊及住院部)、产科(含门急诊、住院部)、中医科。辅助检查科室有:B超室、检验科、放射科。公共卫生设有:防保科、儿保科、艾防办及结防办。医院现有执业医师2人、助理医师5人。医院由于医疗技术能力有待提高,各种医疗设备老旧,药物有限,已经不能满足当地老百姓就医需求,所以选择在卫生院就医的人数越来越少,住院率低,加上各种政策性的服务不到位,提供医疗服务质量偏低,大量病人外流,医院整体业务收入低,职工收入低,职工工作不积极,人才外流形成恶性循环。
医院领导的安排,我开始分配到了妇产科,每天做孕期产检、妇科常见病的诊疗、放环取环术,以及人工流产清宫术,偶尔有产妇分娩等工作。看似简单的工作,对于我来说,专业知识有待加强学习,特别像是顺产接生节奏的掌控、胎儿监护、结扎脐带技巧、侧切和自然会阴撕裂伤缝合等,不管是理论还是操作必须不断总结、反思。我利用下班休息时间拿起教科书及上网查询相关专业知识学习,观看大量教学视频。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能够掌握好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专科操作技术。
由于语言不通,好多次,病人来到诊室便开始诉说她的不适,我耐心倾听,待她说完后,我会向护士求助帮忙翻译。也许有的患者对于这样的诊疗有意见,对我不信任,她们会扭头另找医生,剩下尬尴和无奈的我。想要顺利进行工作,我必须要学习侗族语言,尽可能找机会学习。对每一次的诊治,我都会反复向病人解释病情及治疗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风险,希望得到患者的理解和信任。
一天,正值我早班,我早早来到科室,刚换好白大褂准备进入工作状态,这时听到门口一妇女焦急痛苦的喊着“医生,我肚子好痛,快帮帮我!”。我赶忙上前搀扶,经过简单询问病史,考虑是先兆临产,看情况很快就要分娩。而我没有接生经历,第一次要独自给产妇接生,产检时胎头已经降至阴道口,产妇不停叫喊。妊娠37周的我由于肚子太大,顶到产床,给我的操作加大了难度,还好分娩过程顺利。按照临产常规诊疗,在接生的过程中我心里想的都是生产中有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及处理措施,但我明白我更需要足够的镇定。半个小时过去,宝宝出生了,看着新生命的诞生,听着宝宝第一声啼哭,母子平安,内心非常激动,感恩宝宝健康的到来,也敬佩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体会着生命的魅力无穷。
为了居民享受到更为便捷、贴心、连续、综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响应医改政策,我们签约家庭医师。合约的签订意味着我们对签约居民的健康负责,看似简单签约,实际工作中仍有诸多困难。我们每个岗位的医生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为了更好服务居民,大家利用休息时间走村串户,不管晴天还是下雨天。我们同时还兼有扶贫工作,对管辖区的贫困户进行帮扶脱贫。由于我们是贫困地区,所以贫困居民也较多。为了生活,年轻人外出务工,剩下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冬天去山里一户农家,他家居住一个山坳坳里,十分偏远,而且公路不通,来回需要步行十多公里。这里的冬天特别寒冷,寒风刺骨。当天出发刚好是大雨过后,大家顶着寒风,穿过竹林,爬过崎岖泥泞的山间小道,摔跤已习以为常。平时村民们有病痛,就会自己用些老办法捣腾,或者等到赶圩日人多,一些商家也趁此来买卖,他们出来购买生活用品,医院看病。记得一个58岁的女性患者,体型肥胖,因头晕就诊发现的血压高,经过检查和检测血压,最终确诊高血压,除了药物控制血压,还指导改变生活方式。半个月药吃完后,自行停药,没有继续检测血压。当再次遇见阿姨,阿姨告诉我她头晕较前明显减轻,来医院太麻烦了,所以就停药了。我深刻反思,宣教亦相当重要。平时我们外出做扶贫和家庭医师签约,大家会在出发前装上糯米饭,午餐就这样简单的解决;居民们白天大多外出务农,有时只能晚上打着电筒去工作。
经过努力,我得到各级领导及患者的信任和支持。经过考核,年12月县卫计局任命我为独峒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组织赋予了我更大的责任,我的肩头也多了一份压力。今年我院又有两名医师外流,原本缺少医生的综合科只能调动中医科一名医生,并且我由原来的妇产科也调到综合科。
工作一段时间以来,我深深感到一个人的能力不管多强都是有限的,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只有整体水平提高了,才能为居民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为此我根据我乡缺少医务人员、且现有人员整体医疗技术水平较低的现况,我们多次组织院内小讲课,联系上级单位进行培训,组织村医集中培训等,帮助大家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更新医疗知识。
医院带来机遇,基层医疗机构成为国家建设重点,基层医务人员成为国家免费培训重点,医院成为就医的主渠道。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低、缺设备少药、公共卫生工作量大,全员公卫,医疗业务下滑、医务工作者收入低是不争的事实,考取医师资格证的医师就往外流,基层业务强的医生留不住,大量病人随之外流。医院诊疗能力还是比较困难,希望国家能出台相应的政策,地方落实好政策;培养更多的年轻医生、留得住的医生加入基层医疗工作。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把病看好,做个高质量的百姓健康“守门人”!
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我的全科梦,路漫漫其修远兮,必将上下而求索!
来源:订单定向医学生研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