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虹桥国际机场P11生活垃圾交付点投入试运行。新交付点能把旅客按照上海市垃圾分类要求、投放在机场“可回收”类垃圾箱的垃圾,再做细分,然后交付给后续处理单位更好地“变废为宝”;这里还增加了作业面积,实现了垃圾进出口动线分离,分拣、存放和清运区域分离,垃圾末端处置效能进一步提升。
今后,与P11交付点类似的更多交付点还将逐步在虹桥T2整合,使得航站楼日均可处理生活垃圾近5吨。而自上海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两年来,虹桥机场始终把优化垃圾分类处置作为绿色机场建设的重点课题之一,实现垃圾分类全流程精细化管理。
旅客引导:重在理念行为转变
废铜烂铁做的“机器人”、废弃拖鞋做的“美人鱼”、牛奶利乐包装盒做的“椅子”……日前,虹桥机场和上海市资源利用和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联合举办的“上海垃圾分类的前世今生——垃圾分类科普展”在虹桥T2航站楼正式展出,展览将持续至年3月31日,用生动的图片和实景展示上海城市的垃圾分类处置、虹桥机场垃圾分类做法以及废弃物再生利用,引导旅客“进机场,先分类”。
在虹桥T2举办的垃圾分类科普展
虹桥机场抓牢“人”这一核心要素,努力让旅客和驻楼员工养成日常垃圾分类意识和习惯。除展览活动外,机场还印制了《垃圾分类宣传册》,常态化在旅客密集的餐饮商户、问询台、业务柜台和贵宾室醒目位置展示;在手推车、垃圾驳运车上增加宣传海报;配袖章的志愿者,成为流动的垃圾分类督导员;防疫消毒机器人“虹宝”加装语音播放系统,在机场公共区域消毒的同时,也成为垃圾分类“宣传使者”。
源头管控:垃圾投放更加精准
机场旅客南来北往,生活习惯不同,虹桥机场在深入调研旅客投放垃圾习惯的基础上,在今年年内对公共区域近个垃圾桶全面升级。
虹桥机场优化分类垃圾桶设置,方便旅客精准投放口罩等废弃物
针对旅客反映垃圾桶侧部开口扁平、小投口容易洒落等问题,新垃圾桶改为顶部大投口,并在桶身及顶部设置了分色分类可视化标识,进一步提高旅客投放正确率。针对疫情期间机场垃圾的特点,除了上海市“规定动作”的公共区域垃圾分类之外,机场还增加了废弃口罩分类垃圾桶等“自选动作”,方便旅客精准投放。
根据垃圾源头减量的总体要求,虹桥机场结合旅客在乘机动线上的行为习惯,动态优化航站楼内垃圾桶数量。对东交美食廊、候机厅南北美食区等餐饮密集场所做加法,增加湿垃圾、可回收物等垃圾桶;对于到达行李提取、安检等区域做减法,有针对性地撤桶减量,做到精细化调整,实现减数量不减服务质量。
转运管理:上门入户不留死角
为了确保垃圾转运过程不混装,机场环境管理部门对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转运、分拣各环节采取全过程监管和台账记录。收运人员利用分色分类的封闭式收运车,将垃圾集中送至航站楼临时停放点集中暂存。暂存点也按垃圾种类分色摆放,黑色桶为干垃圾、棕色桶为湿垃圾、蓝色桶为可回收物,严格确保收运和暂存过程不混装。
虹桥机场还对垃圾清运人员和餐饮商户、贵宾室、员工食堂等处的工作人员,通过“上门入店、以查代训”的方式进行垃圾分类实地指导,并依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推行定期巡查和约谈机制,协同驻楼单位和商户落实每个垃圾收集点位的分类达标,通过上门入户实现不留死角。
末端处置:二次分拣更求精细
日前虹桥机场新启用的P11生活垃圾交付点,则实现了垃圾进、出单循环流线模式,有效避免了垃圾进出混流;同时按功能严格划分出作业区、存放区、辅助区,并设置灵活隔断,确保作业流线顺畅。
虹桥机场P11生活垃圾交付点
在分拣交付点,工作人员会对可回收物进行精细化“二次分拣”,对纸板、塑料薄膜、一次性饭盒、易拉罐、塑料瓶、玻璃瓶等六大类进行细分,进一步降低干垃圾产出量。只有“二次分拣”后的垃圾,才可送到暂存区分类存放,交付专业第三方清运。同时严格做好台账记录,以跟踪评估机场的干垃圾产出量。
垃圾交付点内严格划分作业区域(图片均由上海机场提供)
虹桥机场还充分考虑了垃圾“二次分拣”过程的环保性和员工防护。新分拣交付点的排水明沟全部进行覆盖,冲洗水汇集后通过格栅检查井直接排至室外污水管网,避免雨污水混流;现场还通过自然排风和机械排风的双重配置,全面提升作业场所的空气质量,保护作业人员健康。交付点内,为作业人员增加了专属的工具间、更衣间及休息间,致力打造一个干净整洁、舒心愉悦的工作环境。(中国民航报记者钱擘通讯员尚机轩)
原标题:《变废为宝再升级上海虹桥机场“细分回收”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