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每位带娃的宝妈背后都有一部“辛酸史”,不同阶段的宝宝有着不同的好奇心,也需要累积不同的技能,他们一次次好奇、尝试,给宝妈带来无穷“烦恼”。经常卫生刚打扫完,转身就遍地狼藉这些现象很普遍,也是宝妈头疼的事情,通常是他在前边破坏,妈妈跟在后边收拾。
国外一位宝妈塔巴莎解决孩子不爱整理的问题,处理的干脆利索。5岁的儿子玩具乱扔一地,提醒他整理被拒绝后,这位妈妈直接把所有玩具装在袋子里全部扔掉,房间也变得整齐了。
她还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分享到社交平台,引起众多网友点赞评论。观点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做得好,我就想这么做!还有一部分声音:这种教育方式不可取,不尊重孩子。
塔巴莎做了很多宝妈内心冲动却没有实施的事情,这种方式也许确实有效果,孩子在失去了玩具伤心之余下次一定不会乱扔并且学会整理。可妈妈的做法不免有些极端,治标不治本,如果每次遇到不整理每次都扔也不现实。引导孩子不乱扔,教会他整理才是根本所在。
蒙台梭利意大利教育法创始人曾经讲过:孩子天生就有很多待开发的内在潜能,而父母就是开发他潜能的教练。
可以理解为,很多能力并不是孩子不具备,而是他不懂得什么时候用到,该怎样去用,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和训练,从小培养孩子收纳整理的能力可以用四个方法实现。
一、明确传达给孩子具体指令综艺节目《不可思议的妈妈》有一期里叶一茜的儿子将房间弄得凌乱不堪,这时叶一茜催促道:“抓紧,自己整理,赶快把垃圾扔掉”,然而孩子原地不动,不知从哪里下手,因为他并不清楚哪些是不要的,需要扔掉的。
以孩子的年龄,他们接受指令只能理解具体的,具体到地点,具体到某一个指定物品,如果很笼统他根本不能完全领会家长的意思。比如家长只说“把房间里的玩具整理好”这个范围就很大,他一时无从下手。给出具体指令比如把绿色的小汽车放在透明的整理箱,他自然就明白该怎么做。
随着年龄增长理解力的加强,可以传达给他物归原处的概念。通过物归原处,让孩子体谅妈妈的不容易,因为拿取很轻松,而整理的过程很复杂需要耗费精力和时间,也让他养成对自己行为严格要求的习惯,不随意给他人制造麻烦。
二、教会孩子简单分类法按大小、色彩、形状、用处各个角度都可以分类,父母通过示范引导,不同角度区分归纳,教给他分类意识。可以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归纳整理,还能锻炼他的思维能力。
养成分类整理的习惯,不仅生活上可以井然有序,通过思考分类标准,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锻炼。一个井井有条的孩子,在学习上也会通过思考对知识进行分门别类归纳总结,这个习惯受益终生。
三、让孩子有机会管理自己的物品《妈妈是超人》有一期霍思燕想把儿子一些不再玩的玩具捐出去,在征求儿子意见得到允许后,她才实行捐送。一个微小的举动,让孩子体会到了被尊重的感觉。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小,他不用的东西,自己可以做主处置送人或丢掉,这样的行为,虽然孩子可能也不会有意见,但在他心里会留下“可以随意处置他人物品”的概念。
不管多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只有父母尊重他的意愿,他才会认为自己是这些物品的主人,应该好好保管和整理。给孩子管理自己物品的机会,让他有参与感,培养他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不会将物品乱扔不整理,以后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也是负责任的人。
四、用共同遵守的整理规则来约束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物品整理的规则和流程,让他参与意见,制定共同遵守的整理规则,一起来执行。这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纪律性,自律性。
孩子处在一个整洁的环境使他心情愉悦,不容易分散注意力,更多精力专注到学习上,提高效率。通过归纳整理锻炼他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他的责任感和共情感,养成良好习惯,这些都影着他学习和成长之路甚至走入社会后的生活。
碎碎念:
孩子教育无小事,每一个小举动背后都有大能力的体现,所以父母用心观察,从小事抓起,挖掘出他的潜能。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