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以功利为先,年轻人常感到心力不足,对于以物欲的追求为社会价值观有许多不满却无力抗拒。垃圾桶理论垃圾桶理论即垃圾筒模型是一种决策制定模式。是从我们的一系列决策制定中产生出来的,该模型认为,众人面对一项决策时,会不断提出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实际上都被扔进了垃圾桶,只有极少数能够成为最终决策的组成部分。人们通常将已有问题的解决方法固定下来,当发觉需要调整时,就有一套可用的反应储备在那里。不管问题发生在何时何地,人们都会以此,来实施他们早已选定的解决方法。这会影响到决策的制定过程和最终结果。在垃圾筒模型下,决策可视为问题、对策和决策者的选择三者的某一特定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最终决策只不过是发生在垃圾桶内的淘金过程的副产品而已。我们很多人对所要追求的目标并不具体清楚,对各种目标的优先级也不明确,这意味着我们对各种目标的优先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视必要情况随时加以调整的。通常当我们的眼界开拓时,伴随而来的就是向往愈变愈复杂,它同时也会追求许多不同的目标,这些目标又可分成多项的次目标。当企图再将这些次目标加以具体化陈述时,则常会出现目标之间矛盾不一的情况。正如前面说过,我们的目标是模糊的,目标的优先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挪动的。我们通常只知道与本身当下相关的大众的事物,对整个人生的理想规划充其量只有一些很基本和粗浅的认识,对如何达成目标的手段或方法并不清楚。我们需要去尝试错误,从经验中去学习,甚至要在面对危机时摸索和思考解决的办法。有时甚至是先决定了要做什么事或是有了行动,然后再去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以及做这件事的目标是什么,而不尽然像理性决策模式所主张的依逻辑思考的决策步骤以解决问题。在目标梦想形成的过程中,参与决定的人具有相当程度的的流动性,可能前后完全不同,同样的目标由于不同的人讨论,结论也可能与原先规划完全不同。我们有可能在确立目标的过程中,对目标加以修正,而父母亲朋、老师、舆论、利益前景、或是游说人员也都会试图在这个过程中施加影响力。像我们这样的人,决定常常取决于四股力量:问题、解决方案、参与人员和决策的机会。决策本来就是企图解决目标问题,决定目标的“问题”林林总总,有大有小。每一个问题都有进入时间,即问题浮现的时点;解决问题所需的能量;通路结构,即一些能触及到问题的选择来描述。有了问题并不表示就有解决的方案,当问题与选择(决策的机会)配合时,会有解决方案流产生,而流动速率是指系统内产生解决方案的速率,即解决的方案的速度。决策参与者的重要性,自不必说。要注意的是,决策参与者不一定是一群在某时某地教导和参与讨论的人员,有可能舆论,也加入某一思想上的争辩且企图影响最后的决策。最后的一股力量是决策的机会,是我们决定目标的时机。目标的决定,要等待恰当的时机。机会一来,打铁趁热,目标就可定下。我们常说,严格是必要的,但严格不是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手段。既然是一种手段,我们就可以让其人性化一点,容易让人接受。再有,意识决定行动,我们的行为源自我们的意识形态。要让我们的目标、行为准则认同,并实现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形成有形的、无形的、强制的、非强制的规范作用。把注意力集中到目标上,通过对我们这能动的主体,以更完美、更充分地发挥我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手段,实现我们的目标。理想不可能自动变成现实,“好理想可能变成坏现实”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决定过程就像一个垃圾桶,建议仅仅是可能影响最终决定的变量之一,而现实情况、决定者、与决定有关的利益相关方面,都会成为权重不同的变量一齐进入决定过程的“垃圾桶”。最终从“垃圾桶”中出来的目标,也就面目全非,与最初理想化的目标建议大相径庭;解决之道往往也并不在于目标,而在于改变上述其他影响决定的元素。而这,恐怕才是隐藏在背后的根本问题。你有过目标吗?持之以恒了吗?美好理想,我们一起向往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yinghuaa.com/gyhyy/11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