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特发性颅高压(idiopathicintracranialhypertension,IIH)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以头痛、耳鸣和失明为主要临床特点,患者往往丧失生活能力,其致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IIH的治疗早期主要采用降低体重和降颅压药物,当药物治疗无效时脑脊液分流和视神经减压是常采用的手术方式。然而,由于疾病自身特点,上述手术方式风险高且预后较差。近年来研究发现静脉窦狭窄可能是其发病原因之一。针对这一特点,经静脉硬脑膜静脉窦支架置入术(transvenousduralvenoussinusstentinsertionDVSS)逐渐成为IIH的新治疗方案,然而,该方案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仍未明确。近期,英国伦敦国家神医院的HasanAsif医生团队针对接受DVSS治疗IIH患者的临床、影像以及颅内压变化情况进行了随访,其结果发表在年9月的《JNeurosurg》杂志上。
研究方法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年9月至年3医院接受DVSS治疗的IIH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照初次手术是否为DVSS分为初次手术组,二次手术组(初次手术为分流或视神经管减压)。术者采用局麻下常规股静脉入路,利用微导管分别测量静脉窦、颈内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测压的压力。对于横窦乙状窦区狭窄远近端压力差大于8mm的患者考虑行静脉窦内支架成形术。分析患者在DVSS术前与术后3-4月的临床表现、影像学与颅内压的情况。
研究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41例患者,其中初次手术组26例,二次手术组15例,平均年龄35.7岁,平均随访时间天。与术前相比,41例患者术后3-4月上矢状窦压力明显降低(28.2±9.01mmHgvs17.5±6.94mmHg,P<0.);术后静脉窦狭窄处压力梯度明显降低(17.5±8.01mmHgvs6.17±4.40mmHg,P0.)。如图1所示(患者影像学术后狭窄程度与静脉窦压力梯度降低程度呈负相关)。术后天随访,患者并发症率为4.9%(2例出现迟发性支架内栓子形成),明显低于分流手术并发症发生率47.1%;36(87.8%)例患者无需二次治疗;8(20%)例患者术后出现再狭窄,6例狭窄位于同侧上矢状窦,2例位于对侧;术前30例患者伴有视乳头水肿,术后19(63.3%)例患者视乳头水肿减轻或消失。
结论
DVSS治疗IIH能显著减低患者静脉窦压力,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分流手术,但临床预后改善情况与分流手术的优劣尚缺乏足够数据支持,需大宗RCT研究加以证实。
图1
A.支架置入前横窦狭窄伴显著的压力梯度差。
B.支架置入后静脉窦狭窄消失,压力梯度差降低。数值代表该部位的压力,单位为mmHg。
(医院张颖影组稿,医院陈雅平编译,哈尔滨医院吴培副教授审校,《神经介入资讯》主编、医院脑卒中中心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终审)
长按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