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临床上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症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
临床表现
一、肝功能代偿期
大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或症状较轻,常缺乏特异性。可有乏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右上腹隐痛和腹泻等症状,多呈间歇性,因劳累或伴发病而出现,休息后可缓解。
二、肝功能失代偿期
有明显的症状出现,主要有两大类:
①肝功能损害所引起的血浆清蛋白降低、水肿、腹水、黄疽、肝性脑病等;
②门静脉梗阻及高压所产生的侧支循环形成,包括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及腹水等。
1、症状
(1)食欲减退为最常见的症状,有时伴有恶心、呕吐,晚期腹水形成后将更加严重。
(2)体重减轻为多见症状,主要因食欲减退,进食不够,胃肠道消化及吸收障碍引起。
(3)疲倦乏力也为早期症状之一,其程度与肝病的活动程度一致。
(4)腹泻相当多见,多由肠壁水肿、肠道吸收不良、烟酸的缺乏等所致。
(5)腹痛在大结节性肝硬化中较为多见,疼痛多在上腹部,常为阵发性,有时呈绞痛性质。
(6)腹胀为常见症状,可能由低钾血症、胃肠胀气、腹水和肝脾肿大所致。
(7)出血主要表现为牙龈、鼻腔出血、皮肤和粘膜紫斑或出血点、呕血、黑便等。
(8)如出现嗜睡、兴奋、木僵、扑翼样震颤等神经精神症状,应考虑肝性脑病的可能。
2、体征
(1)面容:面色多较病前黝黑,且手掌纹理和皮肤皱褶等处也有色素沉着。晚期病人面容消瘦枯萎.面颊有小血管扩张、口唇干燥。
(2)黄疸:表示肝细胞有明显损害,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意义。
(3)发热:约1/3活动性肝硬化的病人常有不规则低热,此类发热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只有在肝病好转时才能消失。
(4)腹壁静脉怒张:由于门静脉高压和侧支循环建立与血管扩张,在腹壁与下胸壁可见到怒张的皮下静脉。脐周静脉突起形成特征性的水母头状静脉曲张。
(5)腹水:常提示肝硬化晚期,由于隔肌抬高,可出现呼吸困难和心悸。
(6)脾脏一般为中度肿大,有时可为巨脾。
(7)早期肝脏肿大,表面光滑,中等硬度,晚期缩小、坚硬,表面呈结节状,一般无压痛。
(8)体内雌激素蓄积,可使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而产生蜘蛛痣与肝掌。
(9)出血征象:皮肤粘膜常出现瘀点、瘀斑、血肿及新鲜出血灶。
(10)营养缺乏表现如消瘦、贫血、皮肤粗糙。水肿、口角炎、指甲苍白等。
(医院肝胆外科黄耘、陈云杨摘编整理、李晓敏编辑,欢迎分享或转载并注明出处)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