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从福建带回了一盒金骏眉,包装虽简,但味道极香。
近期,短纤价格不稳,客户大多持观望情绪,事儿不多。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于是,邀来小优和同事们,就着雨景,边喝边聊。
亚洲茶圣千利休禅师曾说过,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难的是,让不论高低贵贱的来客,都能放下武装与成见,以谦卑的心态,朝圣的庄严,进到入口狭窄,用破席陋桌装点的茶室;以平常的茶具,乡间的粗茶为载体来品茶,靠纯粹和简朴,修炼内心,回归生命和人生的本质,建立自我与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
这倒与我们先哲老子先生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遥相呼应,相映成趣,亦是我心案中的默默恪守的信条:会客区虽不至于破席陋桌,却也真是去繁就简。这两年相交的,不论客户还是同事,也都是只顾认真做事,不较小节的人,倒也亏得大家没嫌弃。
化纤行业卧虎藏龙,在喝茶这件事儿上,讲究的,可真不少。有几家化纤厂老总的办公室,雕龙凿凤,富丽堂皇,比老美特朗普白宫那间都奢华。虽然书看不到几本,但喝茶的金丝楠木或红木茶桌上,或青花镶金边,或紫砂配陶娃,标准的24件套上等茶具一件不少,不乏景德镇或宜兴大师的手作。
但当主宾围坐,侃起茶来,反倒让我有点哑口无言,无言以续。因为他们口中最懂茶道的,无非是在卖弄家当,以攀比最贵的茶叶,炫耀 的茶具,表演正宗的功夫茶规矩为三件事儿,作为主要内容。我等还在温饱线上徘徊的打工人,除了笑而不语,故作矜持,还能如何?
然而,这真的与茶道有关么?我虽是门外汉,但也爱学习。据我私下所知,茶道,源起至今,千年为计,万古长青。但无一例外,凡言及茶道,再有高德的先贤,均不敢妄称专家。真正悟茶道者,亦皆知凡道者,均累冰三尺,绝非一日之寒。
茶道与佛性、禅理共通;相关时运国风,因缘际会;也讲究日积月累,水滴石穿,不经历足够的困苦,没遇到对的人,终究是留于皮毛的附庸风雅罢了。
突然,小优问我,“老大,你知不知道中国最懂喝茶的人是谁?”哇哦,这可真是一个好问题。我一直有想法,把自己略知的知识整理成一篇文章,分享到网上。今天又下雨,不出门,正好玉成此念。看完此文,相信您再跟朋友喝茶,一定会有自己独到的理念和见解了。
话说从头,虽然早在晋朝,我国已经有喝茶的习俗,但那时候,只是少数人的爱好。《世说新语》曾记载,当时有个叫王濛的高官,动不动就叫下属去他家里喝茶,结果下属们愁的不行,因为打出娘胎起就没这习惯,很不适应,每次都叫苦不迭,称喝茶为“水厄”之灾。这位王秘书长,仗势劝茶,应当算不得懂喝茶。
秦汉时期的《尔雅·释木》一书,有最早对茶的记载,那时候还叫“荼”,没"茶"这个字;西汉的司马相如在著作《凡将篇》中,把茶记载成了一种药物,看来,也算不得特别懂喝茶。同处西汉的高僧吴理真,于公元前53年,在四川蒙顶山的上清峰,亲手种下七株仙茶树,流传至今。但他只能算是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种茶的人。是不是最懂喝茶,无从考证。
可能最有资格领这个头衔的, ,当然会想到李唐时代的陆羽,毕竟,他被后世采茶之人誉为:中国“茶仙”。
老先生幼年被高僧收养,年轻时游历全国,沿途亲自采茶寻泉,研习烹茶,历时10年,写下三卷10章的《茶经》。
这本书,是世界上 部与喝茶相关的著作,虽然只有区区多字,但它却系统的记载了从茶树种植,到茶叶采制与饮用经验的全流程的知识,甚至还专门摘抄了很多与茶相关的人文轶事,并据此,创建了所谓的“茶道”,我姑且将之称为。
诚然,在那样的年代,出身贫寒的他,要经历怎样的重重困难与艰险,才能够写就如此巨著,堪称丰功伟绩。要知道,唐朝北方的回纥国王,曾用千头良马换取此书。唐朝时,良马是衡量国力的重要货币,可惜老爷子不懂版权的概念,要换到现在,这得是怎样的一笔巨款啊?!
但同样是由于年代所限,在细细品读之后,我们还是能发现这部作品有很多的缺憾。
比如,当年云南还未纳入唐朝版图,文中的产茶之源,缺了云南,当然著作中也不会有普洱。而云南,恰恰是中国茶文化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 的古茶树,高渝32米,两人合围都抱不住,就长在云南双江县的勐库大雪山上。
又比如,老先生毕竟是茶文化的“发烧友”,他的著作,比较沉溺于形态技法的罗列,没有深刻主题思想或寓义,很多茶友会感觉特别枯燥,让人静不下心,学不下去。
更糟糕的是,书中倡导,采摘时当天有雨不采,晴天有云不采,非得是有太阳的晴天,清晨就着露水时,才能采。
泡茶时,要精选茶具,除越州与岳州产的瓷器,其他州的都不适合盛茶。
泡茶的水,山泉 ,但流得急的不能喝,山谷中静止不动的不能喝;离人近的水不能喝,煮得过于沸腾的水不能喝;
选的茶叶,一定要是上等产地的新茶,说是非上等产地的旧茶、老茶,喝了会生病,还不如不喝。
刚煮开的茶不能喝,第4杯开始不值得喝,冷掉的茶不能喝,煮开后去了沫的茶汤,更是不能喝的废水。
更要命的是,第九章中还带了一句:城里有点品位的人家,一定要备全24种专用器皿来喝茶,只要缺一样就废了,情趣和意义全没了。那怎么着,莫非只有备得起这套物件的王公贵族、达官贵人才有资格喝茶,才有资格论茶道?
即便如此,与茶有关的著作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他在茶经推行的,被后世的爱茶之人被奉为圭臬。但毋庸置疑,过于讲究器法技艺,无形中开启了奢靡茶道之风。
于是,从当朝的达官贵人,到后世的君王重臣,都深受奢风*害。到了宋朝,雅号“茶痴”的宋徽宗赵佶,更是沉迷茶道茶艺,终日穷奢极欲,斗茶炫富,玩物丧志,无心治国安邦。后来靖康兵败,成了金国的俘虏,客死他乡。
这也让我想起了某位好多年未联系的旧相识,也是化纤老板圈里一位知名的“懂茶人”。记得有一次去他公司喝茶,动不动就以陆羽茶经上说啥啥啥,来帮一众朋友洗脑,凡尔赛式的介绍各种茶具的珍贵出处,茶叶不得了的由来,那个亢奋的瞬间,仿佛西汉时的王秘书长与徽宗大帝附体。
我一乡野村夫,其实算不得是懂茶的。兴起喝茶时,在意的只是对座的人与当下的幽情雅趣。对如此的“茶道”,感觉索然无味,自然再也没去过一回。听相熟的朋友说,后来他公司倒闭了,卖了房,离了婚,终日四处奔波,染了一身沧桑,反倒绝口不提喝茶的事了。这是后话。
说回小优之经典一问,有答案了吗?
虽然陆羽及其茶经,有种种的遗憾,但毕竟当时的采摘技法粗糙,茶叶总会混入野草烂叶,后续的制作与存储,又有没有茶农匠人的知行合一,也没有现代科技与工业化能力的加持,以现在的严苛眼光去看,总会有些不合时宜。而后世晚辈画地为牢,刻舟求剑,甚至出现斗富攀比,玩物丧志等这样那样的问题,那是自作孽,不可活。都要让老先生一个人背锅,也是要不得的。
所以,综上来看,称陆羽老先生是中国古代最懂喝茶的人,一点毛病没有。何况后人考证,他另出的一本《顾渚山记》,还有很多与茶相关的知识,与《茶经》互为增补。让那少数民族的土豪国王知道,怕又是要拿良马来换了吧。
那么答完了古代,在当代与现代呢?
如果我们把当代的跨度,姑且定格在封建王朝结束后的年,那么,我觉得浙江上虞的吴觉农先生,当仁不让,可称得当代最懂喝茶的人。
吴先生,出生于年。青年时期,*阀林立,*治腐败,茶园荒芜,民不聊生。他立志要振兴中国茶业,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度,斯里兰卡,印尼,西至英国,北上俄罗斯等国,专门学习茶叶相关知识、技术与先进经验。
回国后,他与团队拟定了茶叶复兴计划,创办了茶叶出口检验所,创建了全国第1个茶叶研究所,并在复旦大学创立了茶学系。
时钟拨回到现代。在现代,甚至在的当下,谁能称得上最懂喝茶的人呢?这剩下的问题,回答的难度就大了。
我们不妨穿越一下,以陆羽老先生的茶经为对照,编一段去粗取精,创新传承的入门版新茶经,虽为狗尾续貂,但撰写中总有与先前不同的奇思妙想,或能使观者耳目一新也未可知,聊作做茶余饭后谈笑之资。
《入门版新茶经》
一,茶之德
我私下理解的懂喝茶之人,首要的,主宾起码都是惺惺相惜,德才兼备的谦谦君子。无德难守初心,无才难通情趣。
不妨传承发扬茶学家庄晚芳先生的倡议,推崇“廉、美、和、敬”四德,为现代喝茶人的基本素养。
廉为俗具粗茶养德,勤俭清廉修身;
美为初啜苦咽回甘,美善率真康乐;
和为秉持和诚处世,见贤德者思齐;
敬为器至净水至洁,敬天道利他人。
二,茶之类
茶叶分类,按季节,分春茶,夏茶,秋茶。按销路分内销茶,外销茶,边销茶。但从最源头的工艺来分,最为妥当,目前基本公认的版本是分为绿茶,*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6种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
基本特征如下:
绿茶,叶绿汤清,醇美鲜爽。
白茶,色白隐绿,汤色*白。
*茶,金*明亮,叶*汤*。
青茶,青绿金*,清香醇厚,又称乌龙。
红茶,香高色艳,叶红汤红,常为奶茶底汤。
黑茶,茶粗色黑,陈香浓郁。
再加工茶包含花茶,奶茶,紧压茶等诸多品种,各有千秋,不能一一赘述。
三,茶之造
茶叶制成,大体上有杀青(少数蒸青)、萎凋、揉捻、渥堆、烘干、发酵的各道工艺,根据品种的不同,传承技艺的不同,各有选择与侧重。
绿茶类的工序少,但对原料与技艺的综合要求极高;清茶,红茶,黑茶,流程长,工序多,对炭料,温度,时间很多细节的要求很高。
中国是个消费大国,加上如今跨境电商的兴起,茶叶每年的消费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过分强调手工,确实无法及时地满足需求。新茶采摘制作过程当中的随机性损耗,也限制茶农的收入,若无以为继,产业终将逐渐凋敝;全部依靠机器,完全离开了草木与匠人的天人合一,又会失去曼妙的口感,造成茶叶的索然寡味。
因此,不同于陆羽时期的纯手工,也不同于非洲地区(欧美投资,主销欧美)的纯机器标准化,我国现代的茶叶制造,讲究的是将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基本的方式是:杀青,萎凋,揉捻等讲求技艺的前端工序,通过几代茶农匠人的反复实验对比,以独门技艺为主,自主研发为辅,其他则以创新改良的国内外先进设备为主,生产出来的茶叶,既能保证质量,又能保证产量。
不菲的收益,也保障了茶二代、茶三代们有了传承的动力。他们从父辈们的徒弟,慢慢变成了新一代的师傅,有些佼佼者,更是获评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承人,茶业生态,得以薪火相传,欣欣向荣。比如福建八马的王总,手艺传承的好,又以连锁业态的新思路,在全国布局千店。为人却又极谦和,挺让我钦佩的。
四,茶之色,发酵不同,色度不同。
根据发酵程度的不同,茶叶的颜色也呈现逐渐加深的过程。
绿茶直接高温杀青,呈现出叶片的原绿色;
白茶发酵度约在0~10%,呈淡绿色;
*茶发酵度约在10%~20%,呈*色或*绿色;
青茶发酵度约在30~60%,呈乌青色;
红茶发酵度约在80~90%,呈红褐色;
黑茶发酵度接近%,呈乌黑色。
当然,这只是一个入门的速记法,中国茶业,作为一个非标准化产业,历经千年, 不是凭借单板的数值,就可窥得个中玄妙的。
五,茶之用
大家都知道,多喝茶有益健康。四川万源县青花乡,盛产茶叶,人人喝茶,平均年龄都在80岁以上,百岁老人比例极大;上海百岁老人张殿秀,天天一杯红茶;前苏联岁寿星阿利耶夫,茶不离手;埃及贝海拉省的扎纳提·米歇尔,每天6杯茶,活了岁。这说明,喝茶不仅有利于调节心情,更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但你知道这背后的原因吗?
其实茶叶中含有维生素,咖啡碱,茶多酚,茶多糖,蛋白质, 酸,碳水化合物,内脂,矿物质,无机盐等十多种微量元素。
茶叶发酵度多少,反映了在制作过程中新物质产生的多少,越低,就越接近自然状态。越高,则茶性越温和。
以绿茶为例,零发酵,快速高温炒青,锁定了有全部的 酸与茶多酚含量,是中国版的“咖啡”,有提神醒脑,清火明目,清热去燥的作用。早晨喝,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微发酵的白茶,含有丰富的多糖,3年以上的白茶,功用更佳。有利于三高人群降血脂,降血糖,夏季还有退热祛暑作用。
*茶,独有的焖*工艺,保留的咖啡因与 酸等微量元素也较多,茶多酚含量更是高达14.7%~21%,对防癌、杀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在中医中,还有消食化滞的功效。
青茶,红茶,黑茶之类发酵度比较高的茶,茶性温和不刺激,适宜的人群更广,是胃肠道的润滑油,养胃护胃的好帮手。特别是黑茶,消食解腻,减肥消脂有奇效,又不像减肥药,不会产生太多副作用。(当然,也需适量饮用,具体可参考下文)
但切记,茶叶属凉性,会减轻部分药材成分的功用,更会与很多肠胃药,补血药,四环素药物发生反应,在人体内形成沉淀物。心血管病人和肾炎患者,尤其要注意,服药期间,宜暂停饮茶为好。
六,茶之饮
一般茶叶的冲泡分,主要上投、中投、下投三种。先放茶叶,后加水至杯量七分,称下投;先放四五成水,再放茶叶,逐次加至七分,为中投;先加水七分,后放茶叶,称为上投。
很多 的茶客,对这些步骤特别讲究。其实入门者不用太拘泥于理论,正常绿茶,白茶等,因茶叶单片较平或较轻,不易吸水下沉的,以下投为主;中度重度发酵的,基本都可以采用上投法。有些品种无法确定,试试中投法,效果不佳,则再切换不同方法,择优就好。只要注意,绿茶和*茶,水不用烧开,80-90度水 ,冲泡中不可加盖焖泡,会影响茶叶功效与茶汤口感即可。
泡茶的茶具,紫砂有利于提升口感,但对入门者级别不大;瓷器有利于提升仪式感,为幸福感加分;价格亲民的玻璃杯,可观茶舞,有利于提升观感。不锈钢保温杯嘛,稍碍观瞻,适合一个人时,配合红茶与枸杞,泡养生茶喝。
泡茶用水,有天然的山泉水,临山的深井水,当然 。干净的江河水,饮用水,也都是可以的。自来水因为有消*残存的氯,提前一夜静置一下就行,也挺好的。毕竟咱不是山上闲云野鹤的神仙。一介草民,活在 ,每天的茶事,去繁就简,不折腾自己,是大智慧。
具体的冲泡方法,更是八仙过海,神通各显,没有一家独尊的标准。即使流传甚广的功夫茶,也只是源自福闽潮汕的一家之法,以青茶为主,并非就代表了茶道,不必执迷,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好。
比如红茶,国外喜欢在茶汤中添加牛奶和糖,成了好喝的英式红茶;流传到国内,配合蜂蜜、芋圆、椰果、珍珠等,变成了街头热卖的奶茶;加入不同的水果,稍加变化,又成了美味的水果茶,在茶界,谁也不能代表谁,各有粉丝,各自欢喜。
千百种茶,千百种人,千百种茶文化,三者相交相融,又不断推陈出新,诸多演化,宛如芸芸众生,宇宙万象。即使是一辈子与茶打交道的人,也只知万千分之一罢了。
泡茶喝茶,本就是有茶在手,偷来闲暇时光,沉淀人生趣味的乐事。喝一个轻松惬意,品一个自得其乐,因种种规章与束缚,反而拉大了与茶的隔阂感,这是本末倒置的。
七,茶之量
虽然茶叶里面有很多营养成分,但是不同体质的人,对茶叶的耐受力不同,从健康养生的角度,还是需要各有侧重的。
1,一般健康成年人,每日饮茶10~15克,每次3~5克为宜。
2,体力劳动者,绿茶为主,一日饮茶15~20克,如遇高温或进食量增加,刚再增加5-10克。
3,身体虚弱,经常失眠的,每日以3~5克青茶,红茶,不宜过多。
4,工作环境有辐射的科研医务工作者,每日15~20克,且以绿茶类为主。
5,日常饮食重油重盐或常年爱吃牛羊肉的,一日饮茶20-30克,以红茶、黑茶为宜。
冲泡时与水量配比,绿茶白茶*茶1:50左右为宜,青茶红茶黑茶1:30左右 。
八,茶之存
茶叶的存放最重要有三大原则:避光,干燥,防密封。
茶叶非常容易吸收周围物品的水分与味道,所以茶叶周围,一定不能存放含水量高的食物或有异味的杂物,以免串味而不能饮用。
容器的密封性,一定要做细做足,可以选择两层密封盖的铁罐或者紫陶罐。尽量不留空隙的装满,盖好双层盖,盖口接缝处,用胶带纸绕圈封紧,再套上双层塑料袋,扎紧袋口,避光保存。
绿茶最容易变质,喝不完的,要尽早密封起来存放于冰箱保鲜中,*茶,也是需要保鲜冷藏,他们的存储期最多8~10个月,尽量在这个时间内喝完。
白茶、青茶、红茶、黑茶,可以放在常温中避光保存,特别是白茶,只要存储条件得当,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越陈,功用越佳。
这里一个比较方便的办法是:存放在全新的热水瓶中,瓶塞用白蜡密封,再用塑料袋包裹几层, 卷上胶布,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取出时,如果茶条变得粗松发硬;茶香微弱,有陈腐气;汤味寡淡甚至苦涩,有暗浊物;叶片不舒展,发黑发暗,那么基本可确定这批茶叶已经变质,不宜饮用为好。
九,茶之思
人活一世,吃五谷杂粮,品人生百味,总免不了酸甜苦辣,喜怒哀愁。背负种种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只顾风雨兼程,蹒跚前行,旷日持久,久绷的弓即使不折,承压的弦,谁保不断?
文武之道,讲求进退有据,张弛有度。一壶清冽好茶,三两贤师知己,进退中筹划庙堂之算,张弛间共享惬意时光。
美酒虽好,但喝过三巡,或昏睡不醒,或纵情声色,或惹出事端,徒增父母妻儿忧患。
惟有茶,它能让你心随万境转,无喜亦无忧。它能在平静中孕育奇迹和希望;它能在金风玉露的相逢中,负阴抱阳,守正出奇,胜却 无数。
如果一定要拟个场景,那便是在宁谧清静的房间里,怀着虔诚尊敬的心情,专心一意地亲手扫除杂物,清洁房间,擦拭桌面,清洗茶壶茶杯的每一处,心内沐欲焚香(尤以攀比欲为主,去之),整冠以待。
等与三两知己到来时,主人不必曲意逢迎,颔首微笑相迎;宾客欣然轻轻落座。落座后,客人不见外的开始相帮主人排杯煮水,主人取出珍藏的茶叶,有条不紊的拆包分杯,不一会儿光景,小小的茶室里就茗香扑鼻。谈笑间,主宾志趣相投,话题从不高深晦涩,但足够宽广博大,又不失趣味盎然。
直至一茶一味,一坐一忘,穿越了唐风宋雨,停滞了时空中的轮回跌宕,悲喜枯荣,温暖了当下。
人与草木,本是同根,却又在那样的当下,在与茶汤的醇香交融中,复苏了与生俱来却又潜藏着的坚毅,于近心处,照见了未来,那是源于当下的每一段小确幸,一次小胜利,每一点小欢乐,朝花夕拾,周而复始。如此茶道,岂不美哉?
你看,能追随恬淡的心,看到这里,我们就找到了 的答案:
在现代,在的当下,在你的认知世界里,最懂喝茶的人,当然是你自己。爱自己,遵循自己的茶道,用适合自己的温度,来一段追随自由与初心的茶之舞。
亚洲茶圣千利休禅师曾说过,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他的生命,被失去初心的丰臣秀吉夺去了,但的茶之舞,与的飘香茶韵,将舞在每个最懂喝茶的爱茶人杯中,眼中,心中,生生不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