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性肝切除术其定义是完整切除解剖上相对独立的肝段、亚段或联合肝段的切肝技术,相对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
解剖性肝切除在切除病灶的同时,一并切除了相应门静脉分支流域的肝段,理论上可以降低肿瘤随门静脉血流在荷瘤肝段播散转移的风险,并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目前被认为是肝癌肝切除首选手术方式。
Makkuchi等倡导解剖性肝切除术应以门静脉为主的Glissonean蒂血供范围和肝静脉引流区域为解剖界限,彻底清除肝内微小转移灶,并避免残肝缺血。
年Glisson提出了Glissonean肝蒂(Glissoneanpedicle)的概念
18世纪末期Rex和Cantlie根据门静脉系统分布和中肝静脉位置,提出「Rex-Cantlie」线,将肝脏分为左右半肝
年法国医生ClaudeCouinaud在此基础上提出Couinaud分段,在HenriBismuth医生撰写的两篇里程碑意义的文章中得以推广,被认为是肝脏的解剖学原理及解剖手术时代的开始。
上下滑动查看肝脏解剖发展历史
图1ACouinaud分段(站酷海洛)
1三种Glissonean肝蒂入路的方法鞘内,鞘外以及经裂隙入路。鞘内入路是指单个血管横断法,而鞘外入路是指Glissonean肝蒂途径,根据是否有肝实质的破坏,分为肝内途径和肝外途径。鞘外和经裂隙入路是通过门静脉主干或脐隙进行肝大部分切除术。肝内入路可能伴有门脉、肝静脉和胆管损伤的风险,而肝外Glissonean肝蒂途径无需破坏肝实质即可实施目标肝段的血流控制,是较为理想的解剖性肝切除方法。年,Sugioka等发表了基于Laennec囊的系统性肝外游离Glissonean肝蒂行解剖性肝切除术的标准化流程,对Laennec囊解剖重要性的重新认识,使得安全简便地实施肝外Glissonean肝蒂途径解剖性肝切除术成为可能。2「四个解剖标志」和「六个门」「四个解剖标志」分别为Arantius板、脐板、胆囊板和尾状突,「六个门」均在这些解剖标志所指示的点上,只有在这些「门」的位置才可无需破坏肝实质进入Laennec囊和Glissonean肝蒂之间的解剖间隙,使肝外Glissonean肝蒂的游离标准化,从而完成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图2基于Laennec囊的解剖图,红线、橘线为Laennec囊,覆盖了肝脏裸露区、肝内、Glissonean鞘系统(绿线)、板状系统;蓝线为浆膜层;黄线分别为:为Arantius板、脐板、胆囊板和尾状突;在Laennec囊和Glissonean鞘(平板系统)之间存在间隙(灰色空间)使我们能够分离出肝外Glissonean鞘系统;橘线覆盖了上下腔静脉,考虑Laennec囊起源于隔膜。(来源:AtsushiSugioka,SystematicextrahepaticGlissoneanpedicleisolationforanatomicalliverresectionbasedonLaennec’scapsule:proposalofanovel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