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推广垃圾分类已有10年,垃圾分类落实现状如何?记者近日探访发现,垃圾分类的推广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在一些街道和小区,厨余垃圾分类赚积分换礼品已经成为标配;“互联网+”智能垃圾桶可自动称重积分,大大降低了垃圾分类门槛;垃圾分类指导手册还走进了校园……
记者从北京市城管委了解到,截至年底,北京开展示范片区创建的街道达个,全市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达到30%,目前共招募宣传员、指导员、分拣员、监督员和楼门长(街巷长)等专职和志愿人员人。
不过,垃圾分类仍面临市民认可度高但参与度低的困境。对此,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蒋建国建议,采取“奖惩结合”的方式推行垃圾分类,以提高公众参与度。
6月4日上午,东城区崇外街道新怡家园内,垃圾分类指导员正在为小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摄影/新京报记者吴江
现象1
厨余垃圾分类积分换礼品成标配
石景山区八宝山街道远洋沁山水小区南区大门附近,设立了一个社区垃圾分类投放积分站,站内摆放了3个绿色的“厨余垃圾”桶,黑色的“其他垃圾”桶、蓝色的“可回收物”桶和红色的“有害垃圾”桶各一个。垃圾桶旁搭建了一个简易小屋,窗户上贴了一张厨余垃圾积分兑换物品表,小屋外还摆着一个台秤。
下午四点半左右,小区居民孟女士来到垃圾站点,她将分好类的厨余垃圾放在台秤上,现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称重。“两公斤厨余垃圾,记3分。”指导员把孟女士的积分IC卡在手持机器上一刷,积分就自动录入了孟女士的账户。
指导员介绍,居民投放1公斤以上分类好的厨余垃圾记3分,1公斤以下的记2分,每天上限3分,每月满分80分。每个月社区会根据居民累积的分值数,赠送不同的物品,包括牙刷、卫生纸、洗衣液、香皂等日用品。
指导员主要负责指导居民垃圾分类,并为他们称重积分,每周一到周日上午8点到11点和下午4点到7点在小区值班。她说,现在小区里平均每天有60-70人带着分好类的垃圾过来投放。
孟女士介绍,几个月前小区开展了垃圾分类积分的入户宣传,那时起她开始把垃圾分好类再投放,现在已经成了习惯,周围很多邻居现在也会自觉分类了。“我还没用积分兑换过东西,兑换礼品也是为了让居民形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虽然分类比较麻烦,但我觉得有必要,对环境有好处。”她说。
负责八宝山街道垃圾分类事务的赵岩介绍,积分兑换的方式通过奖励引导居民自主进行垃圾分类,机器录入积分的同时也会对小区的厨余垃圾量进行统计并上传,便于后续统计分析垃圾数据。
赵岩说,八宝山街道年6月起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工作,街道现在有6个垃圾分类投放积分站,计划今年年底在全街道15个社区全部设立积分兑换点。
石景山区城管委固废办主任佟传平介绍,在开展垃圾分类入户宣传、积分兑换等一系列推广措施前,石景山区居民认可垃圾分类的人数比例大约只有50%,实际参与垃圾分类的比例约为10%,现在分别提高到了90%和30%左右。
积分兑换物品已成为不少街道和小区鼓励垃圾分类的措施。在东城区崇文门外街道新怡家园小区、朝阳区劲松五区,记者也看到了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的站点,并且都有垃圾分类指导员指导。东直门街道还开设了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东城区城管委固废管理科科长孙治中介绍,目前东城区各街道已实现积分兑换全覆盖。
新怡家园一位居民正在操作智能垃圾桶,将分好类的厨余垃圾倒入桶中。摄影/新京报记者吴江
现象2
“智能垃圾桶”自动积分成新潮流
今年4月,东城区崇外街道新怡家园试点引入了二代智能垃圾桶站,居民可通过垃圾桶扫描App